铁路养路工:烈日下的“铁轨医生”
淮北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处朱仙庄领工区铁路工人在施工。记者 蒋帮煜 摄
7月22日清晨6时许,地表温度已突破32℃。时至中午,铁轨表面温度更是达到55℃。脚踩在铁轨旁,阵阵灼烫感从地面上袭来。在这样整日的炙烤下,朱仙庄矿塌陷区的一群“黄马甲”正奋战在煤炭专用线路上,用汗水保障矿区能源运输的畅通——他们就是淮北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处朱仙庄领工区的铁路养路工人。
朱仙庄领工区负责的线路包括朱仙庄矿专线、芦岭专线、宿东支线芦岭火车站到王桥火车站段,全长30.5公里,这些线路是矿区能源运输的“大动脉”。然而,由于采矿作业的影响,线路时常出现轻微下沉、塌陷等问题,塌陷活跃地段内线路共有4.5公里,是铁路运输安全的隐患。加上高温下轨缝缩小,给运输安全带来风险。领工长彭兴超和他带领的工人们,就像“铁轨医生”一样,时刻关注着线路的“健康状况”,月均处理隐患30余处,入夏以来已累计消除50余处。
“养路工人的维修要抢抓火车通行的空窗期,时间有限,必须争分夺秒。”当天清晨5点30分,彭兴超就带领十多名工人,对肖店5.3-5.7公里区段线路进行起复整修作业。“大家加把劲,必须在火车来之前把活儿干利索了!”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朝工友们喊道。
作业现场严格执行“封锁施工、双防护”制度,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全程联动,确保施工安全。彭兴超按照“三够一清”标准划分责任区。起道组以左股为基准股,用起拨道机精准顶升铁轨,将因采矿轻微下沉的路段抬升至标准高度。起道机一抬起,两名工人立刻用铁镐在起点处打夯,防止下沉。工人陈永刚和5名工友手持钢叉,迅速将道砟填入道床。他奋力挥动钢叉,喘着粗气说:“这天气是真热,铁轨烫得能煎鸡蛋,但咱干的是保障运输的活儿,可不能含糊。”工人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汗水从脸颊滚落,滴在灼热的地面,很快蒸发无踪。最后,两台铁路捣固机对新起复线路进行捣固,确保道砟密实度达标。
除了起道作业,轨缝拉平和拉轨作业也是常见维修项目。轨缝拉平确保铁轨平顺,而高温导致的轨缝缩小,则需通过液压拉轨器调整至标准间距。工人们用道尺反复测量轨距和水平,确保每一处都达到毫米级精度。
高温作业,防暑至关重要。工人们的草帽早已挡不住烈日炙烤,汗水浸透的工作服紧贴在身上。领工区准备了充足的水、降温药品和藿香正气水。每隔一段时间,大家便抓紧喝口水、抹把汗,继续投入战斗。
经过5小时的连续奋战,肖店5.3-5.7公里区段终于恢复水平。上午11时整,一列运煤火车驶过维修区段。巡道工目送列车缓缓通过,挥动安全旗示意。列车鸣响一声长笛,仿佛在向这些默默奉献的“铁轨医生”致敬。
这群工人用汗水诠释着“毫米精度、千米责任”的工务精神。在这段煤炭专用线上,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日复一日地填塌陷、提下沉、调轨缝,在有限的窗口期内争分夺秒。他们的坚守,让每一列运煤火车都能平稳驶向远方。
采访札记:初见铁路养路工,只觉着他们是铁轨旁最寻常的身影。可当真正走近,才发现这平凡岗位上,藏着滚烫的坚守——他们以奉献为笔,以担当为墨,在铁轨间书写着养护事业的发展篇章,每一个身影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用付出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
采访时恰逢起道组作业,起拨道机顶升铁轨的瞬间,两名工人挥镐猛砸道床,夯土声混着口号声格外有力。陈永刚和工友们叉着道砟往缝隙里填,钢叉碰撞铁轨“滋啦”作响,他甩甩胳膊笑道:“没事,手套磨破好几双,掌心茧子比道砟还硬。”那磨破的手套、掌心的厚茧,都是养路工与铁轨较劲的勋章。
休息时,彭兴超翻出道尺,刻度上沾着道砟粉末:“测水平、量轨距,都得按这个来,毫米都不能差。”他黝黑的手捏着尺子,指关节因常年用力有些变形。原来,这“毫米不差”的背后,是养路工人们多少个日夜的较真与坚持。
火车鸣笛驶过时,那声音似乎藏着千言万语。这鸣笛不只是回应,更是礼赞。养路工人们的坚守,比高温更灼热;烈日烤着铁轨,他们的脊梁比铁轨更滚烫。道砟缝隙里填的不只是石子,还有养路人的光阴与赤诚。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筑牢了铁路安全的基石。记者 夏冕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
-
2全市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07-19
-
3全市重点项目谋划推进会召开 07-19
-
41-6月宿州市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21.13亿元 07-18
-
5别出“新材” 集链成群 07-15
-
6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向上向好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