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文明新风润民心 乡村振兴绘新篇
“打竹板,响连天,移风易俗听我言;红白事,要从简,铺张浪费惹人嫌……”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宣讲暨快板文艺表演活动在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广场上精彩上演。伴随着清脆的竹板声,演员们认真演绎精心编排的快板节目《沈圩新风赞》,将移风易俗的理念巧妙融入朗朗上口的唱词,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这场活动,正是沈圩村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诸多荣誉,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标杆。
航拍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特约摄影 张成伍
沈圩村的成功,离不开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诸多探索与实践。在组织领导层面,村党总支深知文明创建的重要性,将其深深嵌入村“两委”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研讨文明创建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落实,为文明创建工作筑牢坚实根基。
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沈圩村找准自己的方向。全村拥有1.2万余亩耕地,其中大棚蔬菜、采摘园占地1500亩,果树占地1200亩。凭借着紧邻市区、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沈圩村以水果蔬菜产业为主导,全力奏响农旅融合的奋进乐章,流转土地近万亩,发展以大棚蔬菜、水果种植、苗木花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依托“十里桃花”、沈氏古楼等景点,发展休闲旅游、观光采摘、餐饮民宿等农旅产业,带动200余人就业。发展蔬菜水果产业,种植鲜桃450余亩、葡萄大棚1500余亩,年产值600余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9万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沈圩村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智慧与魄力。
在文化建设方面,沈圩村化身“巧手工匠”,精心雕琢本土文化宝藏。依托沈圩古楼、“东林草堂”“符离晓渡”等历史遗迹,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同时,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将在外的乡贤纷纷“请回来”,为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添砖加瓦。退役军人沈四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眷恋,投资500万元建成全市首家村级民俗文化馆。此外,沈圩村还精心打造“十里桃花 魅力沈圩”特色品牌,成功举办七届桃花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等阵地,常态化开展“庆六一迎丰收”“盛世华诞 祝福祖国”等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完善村规民约,组织移风易俗宣讲,倡导厚养薄葬、红白喜事简办等新风尚,并通过“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先进典型评选,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让文明之风吹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在环境整治方面,沈圩村致力于打造优美宜居家园。中心村主次干道的硬化,排水管道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让村庄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干道及村庄的绿化、太阳能路灯的安装,让村子里绿意盎然、明亮温馨;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的建造,以及保洁员队伍的组建,形成了“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高效垃圾收集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同时,积极开展庭院整治行动,通过发放倡议书、评选清洁示范户等方式,引导村民打造美丽庭院,促进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如今的沈圩村,经济加快发展、文化兴盛、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全国文明村镇的桂冠,不仅闪耀着过往成绩的荣誉之光,更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无限可能。沈圩村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不断书写着文明村镇建设的崭新篇章。
■ 记者 钱景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在埇桥区调研 07-26
-
2全市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07-19
-
3全市重点项目谋划推进会召开 07-19
-
41-6月宿州市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21.13亿元 07-18
-
5别出“新材” 集链成群 07-15
-
6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向上向好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