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桃花开处见文明
清晨来到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路边的银杏树叶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色的薄纱,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传来欢快的舞曲。村民李大姐一边整理自家庭院里的盆栽,一边笑着说:“现在村里环境美、风气好,红白事不攀比,大伙儿的心思都用在挣钱和过日子上!”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白腊园村以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白腊园村位于葛集镇北部,下辖14个自然村,拥有人口7129人。作为远近闻名的油桃和银杏销售集散基地,该村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白腊园村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抓手,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石亭长廊等活动场所的阵地作用,打造“理论宣讲+文化浸润”的复合型宣传平台。通过“石亭下的党课”“银杏树下话家风”等特色宣讲品牌,由老党员、乡贤以“拉家常”形式解读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理念融入日常。围绕“我们的节日”“四季村晚”等主题,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演出、科普宣传活动。村民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三句半》《真爱“价”到》等节目深受欢迎,观看群众达5000余人次。
针对农村青年婚恋难、彩礼攀比等问题,白腊园村创新打造“桃花开”红娘驿站,组建由村干部、妇联执委、热心乡贤构成的“红娘团”,构建“婚恋指导-技能提升-社交赋能”服务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年搭建交友平台。同时,定期开设“婚恋课堂”,邀请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讲解婚姻家庭经营、反家庭暴力等知识,引导青年树立“重感情、轻物质”的婚恋观。截至目前,驿站已促成41对青年喜结连理,平均彩礼较往年下降30%,“低彩礼、零彩礼”的新风尚逐渐形成。
在文明建设过程中,白腊园村以“选典型、树标杆、带一片”为思路,建立多层次评选体系。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村民推荐、网格评议、红榜公示等程序,累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120余人次,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全村”的辐射效应。同时,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将家风孝道、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为积分,村民可在“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形成“文明行为有回报、向善向美有动力”的激励机制。
白腊园村以党员干部为移风易俗的“领头雁”,通过“承诺践诺-监督管理-服务引领”机制,推动新风尚落地生根。全村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执行婚丧事宜报备制度,主动抵制大操大办。成立“党员先锋队”“乡贤议事会”,常态化走访排查大操大办苗头,及时介入劝导。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全村婚丧宴席平均费用较3年前下降40%,铺张浪费现象显著减少。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白腊园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携带“便民小本本”走村入户,收集群众需求,提供代办服务、家电维修、卫生清扫等便民服务,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400余件。结合村民文化需求,组织开展“义务写春联”“乡村春晚”“农民丰收节文艺晚会”等活动,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白腊园村,红墙灰瓦间洋溢着浓厚的文明气息。石亭下的党课传递理论温度,银杏树下的家风故事口口相传,“桃花开”驿站见证甜蜜爱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移风易俗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下一步,白腊园村将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建设,进一步巩固移风易俗成果,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
-
21—6月宿州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7亿元 07-10
-
3党建领航 红薯飘香 07-09
-
4竞逐“新赛道” 扬帆“新蓝海” 07-08
-
51-5月宿州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超三成 07-0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