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拂晓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举戈驱日寇 浴血保乡关

——宿县地区抗日武装的组建与发展历程
2025-07-08 09:53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作者:

■ 中共宿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37年5月至6月上旬,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在延安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听取了毛泽东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刘少奇作的《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党的工作方针、策略和任务,并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的指导帮助下,初步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形势下特委的工作计划。会议结束,郭子化在返程途中听闻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及时回到苏鲁豫皖边区,组织开展抗日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宿县地区各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和从国民党监狱获释的共产党员返回家乡。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抓住机遇,帮助他们恢复党籍,建立党组织,同时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培养发展一批新党员。宿县、萧县、砀山等地党组织于1937年秋冬陆续恢复活动,相继成立陇海路北萧铜工委、砀山特支、宿县特支、陇海路南工委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利用“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等合法名义,开办抗日训练班,组建人民自卫队,为开展武装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宿县地区各县相继沦陷。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深入农村,发动游击战争。宿县地区各级党组织迅速响应中央号召,将工作重心转向广大乡村,积极联络爱国志士,筹集枪支,组建抗日武装。砀山特支委员孟宪琛在家乡孟楼筹款筹枪,组建砀山抗日义勇队;萧铜工委组建陇海大队;萧县陇海路南工委委员李忠道等人在李酒店附近组建50多人16支枪的抗日队伍;孙象涵率领的桃山抗日游击队在与敌人斗争中发展壮大,改名为彭南抗日游击队;宿县特支则将活跃于隋堤南北的抗日队伍合编为宿东抗日游击支队……1938年5月至6月间,从砀山孟楼到宿县隋堤,从萧县张屯到津浦铁路沿线,十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人数少、装备差,但他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成为沦陷区民众心中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1938年6月13日,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部署,丰县、砀山、铜山、萧县等地抗日武装合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简称第二总队)。其中,砀山武装编为第六大队(大队长孟宪琛)、第七大队(大队长蒋嘉宾);萧铜工委领导的陇海大队改编为萧县独立大队,另有陇海路北的两支游击队编为第十五大队(大队长何光友)、第十六大队(大队长孟昭林);萧县陇海路南工委领导的武装编为第十七大队(大队长李忠道)、第十八大队(大队长孙象涵)。 10月中旬,陇海路南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在王寨整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三支队,孙象涵任支队长,下辖3个大队,包括第十七大队(大队长王振全)、第十八大队(大队长谢继恩)、第十九大队(大队长许致远),不久又成立了第二十大队(大队长吴信容);宿东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二十一大队(大队长王烽午)、第二十二大队(大队长王恒赵);宿西抗日游击队改编为第二十三大队(大队长赵汇川)。每个大队人数不等,多则200人,少则五六十人,各大队在指定区域活动。整编后的第二总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成为湖西地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这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宿县本地抗日武装力量,不仅承担着艰巨的对日伪作战任务,还深入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等团体。他们英勇战斗,打鬼子、除汉奸、剿土匪,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宿县、萧县、砀山等地初步建立起一片片抗日游击区,有效打击和牵制了敌人。

1938年底,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指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大部北上微山湖,留下一小部在本地发展武装。1939年初,队伍先后编入南下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转战苏鲁豫地区,为豫皖苏边、皖东北、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英勇战斗。

1938年底,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江上青派党员吕振球、徐崇富分别到宿县和灵璧县联系当地抗日青年和地方抗日武装。在宿县,吕振球先后联系了孔效三、赵汇川、赵一鸣、王峙宇等人,介绍了中共皖东北特支对国民党皖六区行政专员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的情况。1939年2月,在江上青的斡旋下,盛子瑾委任赵汇川为安徽省第六抗敌指挥部(简称“六抗”)第三支队支队长。4月,“六抗”三支队正式组成,下辖七、八、九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总兵力近千人。支队长和副支队长分别是赵汇川、沈联城,政治处主任是董畏民,第七大队大队长王恒赵,第八大队大队长解贯球,第九大队大队长尹瑞九,特务连长赵聚川。“六抗”三支队成立后,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宿县、灵璧、萧县、铜山一带打击日伪军,捷报频传,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

1940年2月底,盛子瑾离开皖东北,我党我军独立自主地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正式成立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赵汇川领导的“六抗”三支队改编为第11团,徐崇富在泗(县)五(河)灵(璧)凤(阳)地区组建的“六抗”特务支队改编为第12团,石青领导的泗北农民支队改编为独立1团,沈联城领导的宿东抗日游击队改编为独立2团。这些部队在张爱萍的领导下,为建立、发展和巩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及时而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宿县地区的抗日武装也在华中地区抗战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宿县人民自己的子弟兵,他们及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壮怀激烈、奋不顾身,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家园,为全民族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也如丰碑,矗立在宿州大地。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