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拂晓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烽火路)枫染万山映拂晓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情缘
2025-07-03 10:40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作者:马竞

图为《拂晓报》报史馆一楼序厅。 记者 苏洋 摄

他文武兼备,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将领。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他披坚执锐,喋血八角亭、大战娄山关、重占遵义城,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领部队转战豫皖苏边区,为民族生存殊死奋战,直至壮烈牺牲。他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赞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它是宿州市委机关报,于抗日烽火中诞生,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犹如拂晓前吹响的集结号,指引战士们奔赴战场;又如黎明前的曙光,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群众带来了光明,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一位是智勇双全、战功卓著的将军,一份是有着红色基因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报纸,彭雪枫与《拂晓报》,有着一段不解的情缘——

智勇双全的“虎胆英雄”

“彭雪枫将军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儒将……”6月30日,在《拂晓报》报史馆,讲解员正在向参观者讲述彭雪枫将军的生平事迹。报史馆里,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段段详细的介绍,记录着彭雪枫将军光辉的一生。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期间,他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多次在险境中出奇制胜,屡建功勋。

1936年,29岁的彭雪枫作为中共中央驻山西的全权代表,秘密执行毛泽东交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联阎抗日”。1936年11月,彭雪枫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会晤阎锡山。接下来的几次会谈,他紧紧抓住阎锡山想“自保”的心态,精准分析时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最终说服阎锡山与中共合作。彭雪枫只身入晋、虎穴谈判,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铺平了道路,被誉为八路军的“先行官”。

1938年秋,彭雪枫又接到毛泽东交给的任务,率部挺进豫东,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短短一年的时间,抗日队伍从300多人发展壮大到17000多人,并建立了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专门介绍了彭雪枫在短期内所创造的奇迹,号召新四军各部向他学习。

彭雪枫利用豫皖苏平原的地形特点,率领部队声东击西,灵活机动地打击日伪军。1940年11月,他率部在蒙城北板桥地区击溃了日伪军共5000多人的进攻,歼灭日伪军1200多人,击毁敌汽车和坦克19辆,击落日机1架,收复了宿南、蒙城、涡阳的大片区域。

皖南事变后,部队被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担任师长,组建了骑兵团。他亲自给战士们讲课,作骑兵战术示范,设计了一把集各家所长、更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新式马刀,被战士们称为“雪枫刀”。“雪枫刀”投入作战使用后,让日伪军大为震撼。骑兵团不负众望,在抗日战场上参加大小数百次战斗,屡建奇功。

1942年深秋,日伪军纠结数万兵力,企图把新四军第四师围歼在洪泽湖边。在彭雪枫等人的指挥下,淮北军民采取“运动中游击、游击中运动”的战略战术,连续作战33天,辗转作战37次,成功打破敌人的围攻,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日军集中50多万的兵力,发动侵华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豫湘桂战役,华中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第四师为主力部队,收复津浦路以西地区,消灭日伪顽军。经过认真准备,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4个团及萧铜独立团一部于8月15日从泗南县半城誓师出征,到9月初,就在萧西、永(城)夏(邑)之间开辟了共1.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了3个县、15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1000多人的地方武装。

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这是重重战火硝烟中彭雪枫将军的真实写照。

年轻时,彭雪枫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曾撰写长篇游记《塞上琐记》和《烟台纪行》发表在《国闻周报》上。投笔从戎后,在炮火硝烟的间隙,他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有关军事和史料性的文章。在与日军、伪军作战中,彭雪枫先后撰写了《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等文章,为我党我军抗击日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黎明破晓的“精神号角”

在豫皖苏边区的抗日烽火中,一份油印小报如破晓之光,穿透硝烟照亮军民前行的道路。这份名为《拂晓报》的报纸,与彭雪枫的名字紧密相连,成为那段艰苦岁月里鼓舞人心的精神旗帜。

1938年9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抗日前线。在戎马倥偬的间隙,他深切感受到舆论宣传对于凝聚抗日力量的重要性。“军队要打仗,也要办报,枪杆子和笔杆子缺一不可。”彭雪枫提议办一份报纸,得到同志们的热烈赞成。这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亲自擘画,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办了《拂晓报》。

《拂晓报》的定名经历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当时有人提议叫“曙光报”,有人提议叫“胜利报”……后来,彭雪枫建议,就叫“拂晓报”。他说:“拂晓”,代表着“光明即将到来”的意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彭雪枫将军亲自撰写了创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出发,要进军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在彭雪枫的带领下,《拂晓报》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推动根据地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鼓起了人们战斗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如同漫漫长夜里一束信念之光。

有一次,敌占区一位爱国人士勇敢地把《拂晓报》张贴到永城的城门上,吓得日军关闭城门,搜查三日。群众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还有一次,一位商人把《拂晓报》带进了城里,被一个日伪军官发现,罚款没收了报纸。回家后,这名军官闭门阅读,看到《拂晓报》上一片守土抗战的热情,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主动找到新四军,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拂晓报》紧紧依靠地方党委,通过交通线,把报纸发行到延安和华中、华北一些根据地,又突破敌人的封锁,传播到国民党大后方西安、重庆,再由重庆分发到成都、贵阳、昆明、桂林等地。

那时候,中国的半壁河山被日军铁蹄践踏,大后方各界,尤其是从内地逃到西南、西北的一些人士,怀念沦陷的家乡,无比希望得到敌后抗战的消息。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到处造谣,说八路军、新四军“空喊抗战,游而不击”。大后方与敌后相隔甚远、音讯断绝,很多人对事实真相一时无从了解。当他们看到《拂晓报》,犹如天外来鸿,从中了解到敌后军民如火如荼的抗战场景,无数群众踊跃参战,孩子们扛起红缨枪在村头站岗,妇女们在医院为负伤抗日的将士洗衣,条条大路挖成了交通沟,淮北敌后部队、民兵开展了广泛的平原游击战争,激动得热泪盈眶,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不攻自破。

将军毕生“心血的结晶”

彭雪枫曾说过,“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他把《拂晓报》作为一支战斗部队使用,经常对报社的同志说:“人们需要精神食粮,比吃饭还重要。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坚持报纸出版。”

不论是在艰苦卓绝的行军路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彭雪枫都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等文章。他时常给报社传达党的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起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细到标题、装饰。

彭雪枫像治军一样精心指导办报。部队进军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时,《拂晓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消息,副标为“我们这次进军的任务是消灭汉奸武装”。彭雪枫看到后,立即通知把报纸全部收回,重新编印。他对同志们说:“政策是报纸的生命,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党的政策进行宣传。这期报纸把我军任务说成是消灭汉奸武装,很不全面。我们的任务首先是打击日寇。对汉奸武装也不能光靠打击,还要瓦解、争取。”

彭雪枫常对报社的同志说,《拂晓报》是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纸。办报不光是办报的同志办,还要发动全党、全民来办。随后《拂晓报》建立了通讯工作,彭雪枫在百忙之中,亲自修改通讯员的重要来稿。

对于办报,彭雪枫对同志们的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上却给予大家亲切关怀和照顾。部队驻书案店的时候,供应困难,彭雪枫看到报社的同志工作辛苦,就让伙房每月给大家做一顿肉吃。在半城的时候,洪泽湖边夏秋蚊子成群,报社的同志日夜刻写,被咬得实在难忍,就穿上长袖衣服,把脚泡在水盆里。彭雪枫知道了,让总务科买来纱布,把窗户蒙紧防蚊。报社记者李波人的钢笔坏了,彭雪枫就用自己的津贴,给他买了一支大号“金星”。

彭雪枫倾注了大量心血培育《拂晓报》。每逢报纸周年、百期,他都来报社祝贺,组织大家总结经验、规划未来。1939年秋,在《拂晓报》创刊一周年之际,彭雪枫亲自撰写了纪念文章《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

在纪念文章中,彭雪枫指出:“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时期,报道应该有中心,不能无目标的东放一枪,西放一炮。”“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去采访,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要根据党的指示,撰写社论、专论,特别要写短而精的文章。”“《拂晓报》要对党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这些中肯的意见,对于《拂晓报》的发展,乃至党的新闻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彭雪枫对党的新闻事业无比热爱。他曾风趣地对人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然而,不幸的是,就在抗战胜利前夕,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怀着驱逐日寇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再次奔赴豫东战场,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噩耗传来,《拂晓报》的同志个个悲痛万分,掩面而泣。警卫员整理彭雪枫的遗物,在他的存书里发现了一份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封面上将军墨笔亲题:“心血的结晶。”

功垂祖国,泽被长淮。在《拂晓报》报史馆二楼展区,以主题浮雕与多媒体投影相结合的方式,深情回顾了彭雪枫将军光荣而伟大的革命生涯。如今,将军殉国已81年,但雪枫精神一直激励我们。这张由他亲自创办的《拂晓报》,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向着全媒体发展的星辰大海阔步前进。记者 马竞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