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① | 重生,从通济渠到新汴河
水患肆虐
治理淮河不容缓
历史,从最沉重的一页翻起。
从雪山走来的黄河创造了中华文明,但这条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名。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泛滥达1500多次,改道26次,多次夺淮入海,打乱了淮河水系,导致淮河流域水灾频发,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历史上,淮河曾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拥有自己的入海通道。然而,黄河的夺淮改道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宿州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市防汛指挥部原秘书长苏亚向记者介绍,所谓黄河夺淮,指的是黄河泛滥改道向南奔流,凭借强大的水势抢占了淮河的河道。黄河本身携带大量泥沙,天长日久泥沙淤积,淤塞了淮河流域大片河道和湖泊洼地,打乱了淮河众多支流的流向。
这场“鸠占鹊巢”事件的发生,导致昔日繁华的沿淮两岸成了水患重灾区。其中,地处濉沱河流域中心的宿县地区更是受灾的“重中之重”。
“每逢汛期,上游洪水奔腾而下,水位常高出地面;而下游出路狭窄,洪水宣泄困难,长期滞留。更棘手的是,主要排水河道需同时承担排泄上游洪水和本地涝水的双重压力,上游洪水往往率先抢占河槽,导致本地积水无处可排,于是就出现‘关门淹’的现象。”在新汴河上游、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境内的四铺闸上,濉溪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郭拥军向记者介绍,“‘两头高,中间低’的流域地形,使淮河成为全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一度被老百姓称为‘坏河’。”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每次水灾过后,宿县地区就会出现田庐荡废、人畜死亡、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原来的宜农区也因水患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凤阳花鼓里“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词,从侧面反映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
严重的水患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驱动着沿淮人民必须寻找一条彻底解决水患的生存之路——治淮,刻不容缓。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1950年10月14日,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形势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其中,开凿肩负分洪重任的新汴河,成为治淮工程中的关键一环。
汴水悠悠,穿越千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中国建设者手中,这条沉睡近千年的古河道,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契机……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暨固定资产投资调度会召开 06-20
-
21-5月份宿州市经济延续稳步向好发展态势 06-30
-
3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暨固定资产投资调度会召开 06-20
-
4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暨固定资产投资调度会召开 06-20
-
5宿州传统“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06-21
-
6杨军在灵璧县调研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工作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