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脉脉穿古城 千载悠悠润民生
水是城市的灵魂,构建了城市肌理,塑造了城市文明。城市,依水而生,因水灵动,向水而兴。
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州城宿州,是一座因大运河而兴起的城市,自古便被称为“汴水咽喉”,也是隋唐时期安徽境内隋唐大运河上唯一的州城。
唐宋时,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又称汴河,是当时最重要的漕运河道。为保障汴河漕运,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建置宿州。作为“汴水咽喉”、九州通衢的运河名城宿州,至北宋时舟车汇聚、商贾云集,更有苏轼笔下“此去淮南第一州”的美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通济渠在宿州市区还有一条重要支流叫运粮河。运粮河从千年古镇符离集的濉河南下,进入宿州城区的通济渠河道,在大隅口附近与通济渠交汇,形成了一个水上十字路口,贯穿东西南北,让宿州城繁华一时,成为物流交汇的集散地,再流经城南后分流,流向蕲县的浍河。
隋唐宋时期,宿州是运粮河沿岸重要的码头,皖北平原丰收的粮食都通过运粮河这条黄金水道运往京师。
昔时黄金粮道千载繁华,今朝一水穿城两岸如画。如今的运粮河虽然失去了输粮运兵的航运功能,却依然是宿州城区重要的泄洪排涝的通道和纵贯城市南部的生态景观轴心。
近年来,按照“南展西优”城市发展战略和产城融合规划,宿州经开区启动片区开发,进一步完善园区城市功能,推动城南片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按照经开区中心区片区开发行动计划,城南片区中心区划分为市民广场片区、运粮河片区、汽车服务集聚区及建筑产业集聚区四个子片区分步实施。其中,运粮河片区开发以运粮河为空间轴线,结合运河文化,发展系列文化体验功能。
5月15日上午,在运粮河综合治理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施工机械穿梭忙碌。承建方湖南望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邓志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河道清淤疏浚已经完成,生态护岸完成约85%,南环闸主体也已封顶,施工总进度完成约92%,预计5月底基本建设完成通水。
据宿州经开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林技校介绍,运粮河综合治理项目作为宿州经开区河道防洪排涝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五里闸、终至南三环,全长约3.7公里,投资约6000万元,主要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重建生态护岸、新建南环闸、扩建交通桥等。该项目深度融合生态治理与新型水利理念,竣工后将与运粮河生态景观对接连片融为一体,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的城市水系生态环境。
记者从宿州经开区获悉,项目完工后,运粮河五里闸至产业大道段纳入运粮河公园项目;运粮河产业大道至南三环段纳入宿州经开区河道防洪排涝综合治理工程三期,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后期以运粮河为轴线,近水区建设水下净化系统,提升自净能力;中坡打造贯通式绿道;高岸区合理选址建设生态停车场及充电桩等,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在运粮河片区开发中,宿州经开区以运粮河为空间轴线,结合运河文化,发展系列文化体验功能,同时在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规划尾水湿地公园,形成污水环保化处理的示范区。基于片区南侧生态基底,建设大型郊野公园;提出“公园+N”(公园+商业、商务功能区、居住区等多元素概念,将自然要素融入商业和商务功能区以及居住区,改善运粮河两侧周边环境,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互融互通的“三生”空间,同时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壮大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开发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根本目的,宿州经开区正在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融合发展,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生态绿色发展上不断突破,将宿城南部片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要素富集、宜居美丽的城南“明珠”。记者 陈成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乘“风”占先机 打造新“食”尚 05-19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财政投入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奋力谱写数字经济精彩篇章 05-12
-
6一季度全市发放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贷款逾34亿元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