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陈村:“小作坊”激活共富“大动能”
清晨,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的馒头坊里飘出阵阵麦香。和面、定型、醒坯、烧柴火、上蒸笼……村民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不一会儿,柔软的面团就变身为瓷实的“馍馍”。
工人们正在做手工馒头。
工人用木材烧火蒸馍。
“咱这‘柴火馒头’最大特点就是纯手工制作、无添加,采用老面发酵法,蒸出来的馒头松软而富有弹性,越嚼越香!”蕲县镇副镇长兼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刘惠贞一边忙着装馒头,一边介绍说,“别看作坊规模不大,除了馒头,我们还制作酱豆、麻盐卷、花卷、角子等特色美食,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
忠陈村位于蕲县镇西,地处蕲南矿塌陷区内,曾经是省级贫困村,也曾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忠陈村人,自2018年当选该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刘惠贞的目光时刻不离产业项目发展。她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做“活”特色产业,以“产业旺”促进“乡村兴”。
工人们用纯手工古法制作香油(俗称贡香油)。
为拓展增收新项目,同时考虑到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无法胜任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刘惠贞和村“两委”成员积极找路子、想办法,经过多方论证和集体讨论,最终将目光聚焦在小磨麻油制作上。
“忠陈村传承了700年的麻油古法制作技艺,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我们有历史、有技术,一定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据刘惠贞介绍,2023年9月,她和村“两委”的同志们一起,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投资2万元购买芝麻、石磨、烘炒机、晃油机,建起麻油作坊。凭着独特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麻油坊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回本盈利,在周边地区打出了名气,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
以麻油坊为起点,忠陈村又陆续建起酱豆坊、馒头坊、饺子坊,进一步丰富了村里的产业形态,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芝麻种植户陈桂景介绍说:“我家的10亩芝麻就是产业链的‘头’,加工成香油就是‘尾’,我听说村里制作小磨麻油后,立马琢磨着和合作社签深加工订单,这比光卖原料赚得多。”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在人。”刘惠贞表示,“一方面,我们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位置,积极鼓励引导本村大学生和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为促进忠陈村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依托麻油坊、酱豆坊、馒头坊等,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圈’,持续创新完善多元化就业务工模式,组织剩余劳动力靠手艺‘吃饭’,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更好地宣传家乡,为农产品寻找销路,刘惠贞不仅利用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当起本村土特产的“推销员”和“外卖员”,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带着村里的7位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人,一起拍摄短视频为家乡产品“代言”。尽管老人们的听力不好,还容易忘词,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镜头要拍十几遍才能完成,但老人们的“代言”,既给他们生活增添了乐趣,更让忠陈村的特色产品走进了大众视野。
村里以前没有支柱产业,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他们经常吃完饭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刘惠贞坚持党建引领,以“兴产富民”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亲自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大力发展蜜薯、羊肚菌和葡萄等特色产业种植以及服装加工厂等,让忠陈村拥有了持续“造血”的能力。在她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内,忠陈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村变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突破1.6万元。
■ 文/本报通讯员 郭一鹏 图/特约摄影 李华勋 丁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乘“风”占先机 打造新“食”尚 05-19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财政投入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奋力谱写数字经济精彩篇章 05-12
-
6一季度全市发放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贷款逾34亿元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