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乡的破茧之路
砀山县绵延百里的梨园曾是“丰产不丰收”的缩影。这里盛产的酥梨皮薄多汁、甘甜酥脆,年产量超15亿斤,却长期受困于鲜果滞销、附加值低的难题。而今,一场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变革,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机。
科技赋能:产业链的“价值裂变”
砀山县的转型始于产业链的深度延伸。走进当地农产品加工园,智能化生产线将酥梨转化为梨膏、梨罐头、梨酒、果胶等20余种产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酥梨素有“药中圣醍醐”之誉,而现代科技进一步释放了其潜力:梨渣经压缩制成生物质燃料,枝条加工为梨木工艺品,果核中提取的梨籽油成为化妆品原料。通过深加工,酥梨综合利用率从65%跃升至98%,每年减少农业废弃物12万吨,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资源效率,更撬动了产值飞跃。2024年,砀山酥梨深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相当于单颗梨的价值放大4倍。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一颗酥梨完成了价值使命。
数字引擎:农业生产的“精准革命”
近年来,砀山县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赋能酥梨产业,实现种植、管理、销售全链条革新。在砀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站精准预警“倒春寒”,无人机集群三天内能完成十万亩梨园的植保作业……
这场转型不仅解放了人力,更优化了生产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梨农可精准制订施肥与灌溉方案,梨树生长周期缩短15%,优果率提升30%。传统“靠天吃饭”的被动性,被“知天而作”的主动性取代。
振兴密码:乡村经济的“多维激活”
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曾经依赖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逐渐回流,电商主播、运营、设备维护、质量检测等新兴岗位为乡村注入活力。
产业链的延伸还带动了配套升级:物流网络覆盖全县,冷链仓储容量扩大至10万吨,电商产业园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乡村基础设施同步改善,道路硬化率提升至95%,5G信号覆盖主要产区……这些变化不仅夯实了产业根基,更让乡村从“生产车间”升级为“价值枢纽”。
农业的根脉扎在泥土里,但它的未来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砀山县的实践,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它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守旧的思维,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能够迸发出无穷的潜力,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杨晴琪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乘“风”占先机 打造新“食”尚 05-19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财政投入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奋力谱写数字经济精彩篇章 05-12
-
6一季度全市发放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贷款逾34亿元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