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宿州奏响古韵新“声”
这里是地图上安徽的“最上方”,是诗人笔下的诗意之城,是我的家乡——宿州。作为安徽的北大门和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宿州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烧鸡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一张张鲜亮的历史文化名片,为宿州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宿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奏响古韵新“声”。
辉煌的昨天
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一度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苏轼曾赞誉这里是“此去淮南第一州”。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的故事在这里上演,霸王别姬的凄美传说给皖北大地增添一抹悲壮色彩,楚汉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这里亦是千古孝贤闵子骞的故里,2700多年前“鞭打芦花”的故事老少皆知,孝文化在这里接续传承。
宿州,一颗历史文化的明珠,在皖北大地上闪耀着古老而迷人的光芒。
小山口遗址、隋唐大运河遗址、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一处处遗址是宿州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也是这座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根基。
奋进的今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亦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宿州的城市建设被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在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强市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可以看到,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从看得见的文艺作品,到摸得到的历史遗址,再到传得下的非遗技艺,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让厚重的历史重焕生机。闵祠成为皖北地区的孝文化教育基地,大运河遗址公园让古“运”再获新生,园中景观充分展示千年古运河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埇桥剪纸、灵璧奇石、萧县书画、砀山年画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批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这些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并参与其中,推动宿州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绚烂光彩。
在传承弘扬的基础上,宿州市积极推动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泗州戏和坠子戏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演形式,而是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不仅创作出了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还在市民春晚、大地歌会等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充分展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影响力和内在生命力。
灿烂的明天
运河悠长,古韵新唱。得益于大运河的滋养,宿州的文脉绵延不断,青春力量薪火永续。2024年,我在采访中遇到过一批“运河少年”,是宿州市第二中学“造物诗社”的成员,他们以手工文创和视频拍摄弘扬宿州运河文化,用青年力量展示宿州形象、彰显文化自信。
宿州的历史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着它的魅力和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厚植文化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以青春之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作为全媒体记者,我们要用笔和纸,用镜头和麦克风记录好、讲述好、传播好宿州声音;作为宣讲队员,我们更要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朴实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讲好宿州故事,为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壮丽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朱彤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05-17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财政投入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奋力谱写数字经济精彩篇章 05-12
-
6一季度全市发放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贷款逾34亿元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