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半满”人生

2025-05-14 14:54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作者:

清代诗人李密庵写过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这首诗歌被看作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体现,林语堂先生认为他写的是一种理想,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半即是满”“物极必反”的一种清醒人生观的体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洒脱出世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太执着于哪一面,生活似乎都会有所缺失。太积极入世,难免会心为形所役使,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滋养。一味追求洒脱出世,终究有些消极,满身经世救国之能却偏安一隅,看似没有辜负自己实则降低了格局。如何才能跳出藩篱,让人生相对圆满呢?也许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折中,把两种思想相融合,这应该是中国自古以来都在追求的一种圆满。而这种圆满背后的逻辑,我觉得像极了“半”的哲学。正如林语堂所言——“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

“半”是一种难得的清醒,是一种稀缺的智慧,也是一种不易的追求。中国自古不乏这种思想,也许是在经历宦海沉浮之后看淡了功名利禄,也许是在体会过民间疾苦之后谨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世入世,半官半隐,在经历、沉淀之后终于开解。

北宋时期诗人、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给自己取号“半山”。我们知道“半山”是地名,王安石晚年居住在白塘,白塘距离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所以王安石把居室命名为“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但是王安石一生经历宦海沉浮,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主推变法革新成为改革领袖,到被守旧派排挤辞官归乡,人生起起伏伏。他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到“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这“半山”也成了他后半生的和解之地,“半”已然成了他后半生的生存哲学。 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半”是通透豁达,是恰到好处。而从描写景色风物的表现手法上看, “半”是一种美学,一种朦胧之美,一种多元化的调和之美。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这是明代诗人梅鼎祚的《水乡》,八个“半”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半隐半现、烟雨迷蒙的水乡景色。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半落隐现,二水中分各一半,却让气象壮丽,境界更显阔大。

“半”字入景,诗意便会渐臻佳境;“半”字入人生,人生便能渐行渐远;而“半”字入生活,生活便会柳暗花明。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诗人忙中偷闲,恰是张弛有度的一种精神境界。无闲暇难免无趣,而“一日闲”显得太贪,“半日闲”知足,“半日闲”也成为了今人的一种生活追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半遮面”才让人对琵琶女更好奇、更期待,因为“半”的出现,人们对整体才更有探究的欲望。

相思何时最盛——“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酒喝多少正好——“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情到何时更难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境界何时更高——“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几组节气是大小相连的,比如有“小暑”和“大暑”,有 “小寒”和“大寒”,也有“小雪”和“大雪”,但是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在中国人的哲学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知道圆满不易,所以凡事留有余地。我们一边努力进取,一边保持清醒;一边认清现实,一边怀有憧憬。“半”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也是最高美学。

■ 陈红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