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 数字化赋能 多元化共治 砀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讯 (记者 路杨) 近年来,砀山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多元化共治”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走进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党员志愿服务队身着红马甲穿梭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解决果树管护中遇到的难题。“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党员带头,咱们的‘红色网格’可管用了。”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砀山县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创新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全县划分基层网格1600余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000余名,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同时,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擂台比武”“季度考评”等方式激发干部活力。
“我们要求每个村党支部至少领办一个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砀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已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00余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
在砀城镇东城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代团结轻点鼠标,就能调出独居老人王奶奶家的智能水表读数:“这两天用水量异常,得赶紧去看看。”
近年来,砀山县抢抓数字化机遇,投入3000余万元搭建基层治理智慧平台,整合“雪亮工程”、政务服务平台、应急管理系统等资源,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通过手机小程序,村民可在线办理低保申请等50余项业务,办结率达98%。
“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治理更精准。通过AI算法分析12345热线数据,提前发现并化解了问题隐患,提高了群众满意度。”砀山县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咱们‘夕阳红调解队’今天又成功化解了两起邻里纠纷。”在葛集镇高寨村,由退休教师、乡贤组成的调解队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砀山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培育了“乡贤理事会”“巾帼服务队”等200余个自治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良好氛围。
此外,砀山县还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现在乱扔垃圾的少了,争当先进的多了。”玄庙镇吴寨村党总支书记张伟说。
“以前办社保卡得跑县城,现在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办!”赵屯镇杜阁村村民杜丽娜说的是砀山县推进的“一站式服务”改革。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村级便民服务站百余个,下沉民政、社保等高频事项,年均办件量超20万次。
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砀山县还打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通过“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等特色服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基层治理的关键是让群众得实惠。砀山县将深化“梨都治理”品牌建设,推动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2024年,砀山县群众满意度达9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等称号。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粗放管理”到“智慧服务”,砀山县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梨都篇章。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任东暗访“五一”假期安全生产工作 05-02
-
2市委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会议 05-01
-
3杨军暗访安全生产工作 05-01
-
4全市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04-29
-
5
-
6汴水长歌话“鱼水” 红色热土铸辉煌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