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物种到“金山银山”的生态振兴实践
工人在采摘王枣子嫩芽。
在埇桥区夹沟镇的石质山地上,一片片仿野生种植的王枣子随风摇曳,绿意盎然,勾勒出“石质山坡披绿衣,荒坡地变金仓”的生态画卷。这里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宿州王枣子”的发源地,更是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践行“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的实践场。该公司通过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创新林下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动力,探索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赢的新路径。
埇桥区夹沟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查看王枣子长势。
创新模式:从濒临灭绝到规模种植
王枣子是宿州市地方特产的传统中草药,为唇形科香茶菜,因药汤色味似枣而得名,自古便是民间治疗恶疮、肺病的“神草”。据《宿县志》记载,王枣子早在秦汉时期便被用于治病疗伤。其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的药效,尤其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民间流传着“是疮不是疮,三碗王枣子汤”的谚语。
20世纪80年代,因环境变迁与过度采挖,王枣子这一珍稀药材濒临灭绝。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为了保护这一生态瑰宝。“1988年,我在宿县地区医药站当经理时,为了救治两个患肺病职工,回家找野生的王枣子却发现很难找到。于是,我便决定通过‘原生态仿野生林下立体种植模式’在石质山种植王枣子,慢慢扩大规模,现在已有3000多亩了,主要分布在夹沟镇丰山、龟山、干布山上。”该公司负责人韩正宾激动地说,“王枣子是我们夹沟镇特有的珍稀药材,我们要全力保护好它。”
科技赋能:从传统民间验方到全球新药研发
这种“原生态仿野生林下立体种植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王枣子的种质资源,还为科研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自1992年以来,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安徽省技术创新计划等。公司还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苏州大学等单位开展药理研究,发现王枣子水煎液和醇提液中的化学成分,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更在免疫调节领域展现独特价值。这一发现推动王枣子从传统民间验方迈向现代医学研发。
基于此,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并携手苏州沪云公司合作推进两个全球一类新药的临床试验。同时,公司积极拓展王枣子的应用领域,计划开发其提取物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如口腔护理产品和皮肤修复化妆品,进一步挖掘王枣子的市场潜力,推动形成从药材种植到终端消费品的完整产业链,让这种“神草”绽放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王枣子嫩芽叶特写。
生态红利:从石质荒山到富民金山
王枣子的重生之路,同步改写着夹沟镇的发展轨迹。其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水源要求严苛,需要全程人工除草且禁用化肥农药,恰与石质山地生态修复需求高度契合。
公司种植基地生产负责人武彬柱深有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在山上种植王枣子30多年的村民,我深知王枣子的‘娇贵’。它需要无公害、原生态的环境,全程人工除草,不能施农药化肥。在雨水调和的情况下,每隔三个月左右方能采摘一次,一年能采摘四至五次。”
在夹沟镇,王枣子的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公司年产值500万元,可带动周边村民200人就业。”韩正宾介绍说,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我农闲时可以来干点零活,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元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非常舒心。”村民满遵义的话语,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心声。
夹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夏中华说:“王枣子历史悠久,药性独特,是夹沟特产,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绿化石质山的作用。近年来夹沟镇政府大力发展王枣子、羊肚菌等林下特色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从民间谚语中的“三碗汤”到国际期刊的分子结构图,从濒危物种到生态标杆,宿州王枣子的重生之路,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有力实践。■ 文/拂晓报通讯员 项锦 张欣欣 图/特约摄影 武正彪 拂晓报通讯员 张欣欣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接待信访群众 04-23
-
2
-
3杨军调研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场馆建设工作 04-17
-
4百亿算力产业集群破局的“百度”答案 04-17
-
5宿州12家产业创业园入选省级示范园名录 04-15
-
6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