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消失的铁匠铺

2025-04-18 11:18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作者:

第一次见到铁匠铺,还要回溯到50多年前。

那年春天,我跟随三哥来到小镇。走在老街上,“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不绝于耳,仿佛是一支时尚的打击乐队在演奏。三哥告诉我,那是铁匠铺的铁匠在打铁。我很好奇,循声而去,终于在老街深处找到了这家铁匠铺。

铁匠铺的门面不大,一块斑驳的木板上用红漆书写着“郑氏铁匠铺”五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门口两侧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阳光洒在这些冰冷的铁器上,给它们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走进铁匠铺,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几乎窒息。火炉旁,一位年约50岁的老铁匠正熟练地拉着风箱,火光在他的脸上跳跃,映出岁月的沧桑。铁砧旁站着个20多岁光着膀子的小伙子,三哥说那是老铁匠的儿子。父子俩一小锤、一大锤,节奏感极强地打击着那块烧红的铁疙瘩,滚烫的铁块在他们的敲打下火花四溅,如繁星点点。每一次铁锤落下,都伴随着他们低沉而有力的吆喝声,那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将我带入一个远古的世界。不一会儿,他们就像变戏法似的将那铁块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斧头,看得我目瞪口呆,久久不愿离去。

12岁那年,我到镇上读书。只要有空,我就往铁匠铺跑。铺子前热闹非凡,由于郑师傅技艺高、态度好,加上铁器质量佳,前来购买的顾客源源不断。铺子周围还围着许多像我一样看热闹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看得入神,连上街办事或走亲戚都忘了;有的小孩被家里人揪着耳朵拽回去吃饭;更有甚者,端着饭碗站在那儿边吃边看,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和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再次来到这家铁匠铺。这次铁匠铺的主人由父子俩变成了兄弟俩。不过,生意依然像炉膛里的火苗般红火。两位师傅忙得不可开交,没时间与我说话。正在店里选购菜刀的一位顾客主动搭话:“老郑家的菜刀确实锋利,我上次来游玩时买了一把,朋友见了赞不绝口,托我帮他带一把。今天正好来镇上办事,顺路又拐过来了。”

10年后,我再次来到郑氏铁匠铺。这次与前几次完全不同,往日的热闹已不复存在。我进去时,铺子里没有一个客人,兄弟俩坐在凳子上歇着。当年光着膀子的那位小伙子如今已年近花甲。他告诉我,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取代手工锻造,他们制造的铁器被大量廉价的工业制品替代,铁匠铺的生意逐渐冷清。他们也快老了,孩子们都不愿继承这门手艺,都外出打工了。他说话时语气低沉,字里行间透出茫然与无奈。

今年清明,我又一次来到小镇。铁匠铺的大门挂着铁锁,窗棂钉着铁钉。只有门前荒草地上散落的几件锈迹斑斑的铁器,仿佛在诉说往昔的辉煌。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涌起莫名的惆怅。我明白,这既是传统手艺消逝的遗憾,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那些关于铁匠铺的记忆与情感,已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里。

□胡孝清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