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句读(dòu)”
近期写过一篇短文《趣话“错别字”》,现在又想起了要写篇《趣话“句读(dòu)”》,因为这都是写文和写诗辞赋中常遇到的事。这里的“读”不读dú,而念dòu,其读音和释义都不同。《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
古文的诗词歌赋或文章,甚至连大臣上奏皇帝的奏章,都不带标点符号,前后连成一片,任你自个断句判读。现在大多书法家的作品,依然沿用这一做法。直到清朝的张德彝从国外留学回来,才第一个把西方的标点符号引进中国,这就给“句读”可能出现错误留下了空间,包括一些留存下来的古籍,由于句读不准,誊抄中以讹传讹出现的错误也屡见不鲜。
先说几段当代“句读”趣话。有一年年底,一单位贴出通知:“已领工资的和尚未领工资的……”一新进单位的人员断句读成:“已领工资的和尚,未领工资的……”还嘴里直咕哝:“这单位怎么还有和尚?”一次,有人给领导写稿,形容一个人干劲十足、活力充沛:“南边来个人,雄赳赳的。”这领导读稿时读成:“南边来个人雄,赳赳的。”
句读很有弹性,一字不加不改,只是标点符号落在不同处,意思便不同了。上溯至抗日战争时期,有一虚构的句读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日军扫荡进了家乡的一个村,墙上刷了大标语:粮食不卖给新四军!晚上,有村民悄悄用黑炭在这句话的中间点了个大逗号:粮食不卖,给新四军!日军看后气得不轻!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每句七字,七绝是也。如果不按原诗的标点,换种句读,那意思没变,读起来也挺顺。据传,清乾隆皇帝和大才子纪晓岚君臣之间,有一段关于这首诗句读的佳话。有次乾隆皇帝拿出一把素净的折扇,让纪晓岚在上面题字,可能是一时受宠若惊,也可能是疏忽大意,本来的《凉州词》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知他把“白云间”的“间”字丢掉没写,少了一字。乾隆看罢暗暗发笑:“看你个大才子还有什么好说的,治你个欺君之罪。”便把纪晓岚写好的折扇放在他面前说:“你写的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吗?我怎么没读过?”纪晓岚看后暗自叫苦,但稍一镇定,马上说:“皇上,你读的确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但那是首七言诗,我读的则是地道的词,不信我念你听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巧妙地运用句读标点符号的断句,才避免了一次责罚。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尽人皆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的一首七绝。假如换那标点,采取另一种句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再换一种标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看,这一字未变,意思相同,只动了标点符号,便俏皮灵动了。对写文章的人来说,不是只注意字词的问题,标点符号造成的句读也大有讲究,应多加留意。
■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在泗县、灵璧县调研 04-09
-
2清明假期40余万人次游宿州 04-08
-
3砀山梨园半马周六开跑 04-08
-
4“紫金”的创新发展之路 04-07
-
5宿州市一季度培育“四上”企业149户 04-07
-
6宿州市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