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千年水脉,我们来守护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故事家喻户晓。古稀老人张永平已经志愿巡河十余年,儿子张伟经常陪着父亲一起义务巡河、宣传运河文化,如今也成为了一位“运河通”。多年来,无数被这父子两人感召的志愿者如繁星点点,汇聚成守护河岸的璀璨星河。近日,笔者走近这群热爱运河的守护者,听他们讲述关于运河的故事。
许凯和志愿者们巡护大运河。
春日午后,沿着古运河,张永平背着手缓步徐行、来回巡看。河畔的一草一木、河道水质的变化,张永平都了然于心。
出生在运河边,喝着运河水长大,年轻时参与过运河疏浚工作,退休后志愿巡护运河,曾任泗县长沟镇党委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张永平,人生轨迹始终与运河交叠。
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对运河进行河道清淤,河道中出土了很多唐宋时期的沉船,沉船上有铜钱、瓦罐、瓷器等物品。当时,年轻的张永平带着县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搜集流落到民间的运河文物。
2008年4月,张永平组织“泗州作家古汴行”文化考察活动,带领30余位作家沿运河故道实地走访,记录文物遗存并创作诗文数十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泗县古运河的关注。
2011年起,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段。张永平一头扎进故纸堆,整理出大量运河史料,为申遗奠定根基。
血脉的传承,在儿子张伟身上尤为鲜明。自幼随父巡河的他,大学毅然选择文博专业,毕业后返乡投身运河保护。2012年,某高速施工队险些将桥墩打入运河河坡,张伟毫不犹豫挡在打桩机前。最终,桥墩南移五米,千年河床安然无恙。
2014年6月22日,对张永平父子俩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就包含通济渠泗县段有水运河故道。
星河汇聚,共筑运河新生。近年来,泗县不断提升运河保护管理水平,先后完成大运河遗产区域内的棚户区整体易地搬迁安置、运河河道及关联水系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处理。
张永平深知,实现河流的长治久清非一朝一夕之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河、护河队伍,让这条生生不息的大运河绽放新光彩。”
为持续优化县域水生态环境,泗县构建县、镇、村三级河湖长联动体系,各级河湖长挑起管护责任,一场全民守护的生态交响曲酣畅奏响。
吴怀玉是泗县河长办负责人,和许多本地人一样,他以前并不知道,身边这条看似普通的河道,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所在地。
大学毕业后,吴怀玉进入泗县水利部门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与县域内的河流湖泊打交道,参与了通济渠泗县段“恢复运河原始风貌”工程,见证了古老运河蝶变为水体优良的“打卡点”。如今,他每日带队巡河,水陆并进。“运河是历史的眼睛,我们得替后人擦亮它。”吴怀玉说。
满怀对大运河的热爱,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守护千年水脉的队伍中。“85后”许凯是泗县的一名巡河志愿者,他在工作之余义务捡拾运河沿岸垃圾、查看运河水面是否有漂浮垃圾、向群众宣传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性。“大运河于我而言,就像是相知多年的老友。”许凯坦言,大运河如今已经是他生活中特别重要、割舍不了的存在。
如今,张永平还是会时常驻足于运河河畔,他知道,这条承载文明的河,终将在代代守护中,流向更远的未来。
■文/通讯员 王宝林 特约摄影 吴天元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在泗县、灵璧县调研 04-09
-
2清明假期40余万人次游宿州 04-08
-
3砀山梨园半马周六开跑 04-08
-
4“紫金”的创新发展之路 04-07
-
5宿州市一季度培育“四上”企业149户 04-07
-
6宿州市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