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智慧”到“舌尖产业”
埇桥区的广袤农田里,一场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这个传统农业大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让古老的农耕方式迈向智慧化的新征程。
智慧农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农田里,笔者见到了种粮大户李勇。他站在田边,轻点手机屏幕,一场精准的农事操作便拉开帷幕: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沿着预设轨道缓缓前行,均匀地喷洒着水肥和农药,千亩农田的管理作业一天内就能完成。
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农田里,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正在喷洒水肥和农药。
“这台机械已经达到人工智能化,从手机上远程操控浇水、施肥与配药。我在田间地头阴凉处,就可以操控这台设备,1000多亩地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效率非常高,省时省力。”李勇笑着说。
通过设备后台数据,李勇还展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显著成效:“这台设备喷药量提升至20公斤/亩,对一些病害用水量越大效果越好,对后期的小麦增产起到很大作用。”
据悉,目前,全区已建成6个高产示范点,通过智能农机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20%。
校地合作: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的人工气候室内,研二学生郑祖玲正在做大豆苗的抗病性实验。经南京农业大学多年研究,育成南农47、南农60等优异品种,创建了“一拌、一封、一喷”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与主推技术。在良种配良法的指导下,2023年在栏杆镇王庄示范基地成功实现大豆亩产323公斤的高产。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做大豆苗的抗病性实验。
“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我国大豆产业,并结合宿州的大豆产业优势,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同时配套绿色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为我国大豆科技创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宿州贡献。”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段凯旋表示,将鼓励该校师生把科研论文写在宿州的大地上,不断为宿州创造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使“大地、大学、大豆、大业”等要素同频共振,在宿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大作为”。
截至目前,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签约15个项目,并与8家高校院所合作,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闭环。
全产业链升级:一粒大豆的“科技之旅”
在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豆香四溢,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本地非转基因大豆加工成高蛋白豆乳。
“我们公司产品的原材料一律从本地合作社订单收购,均采用埇桥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又帮助了本地种植农户增加收入,实现了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该公司负责人韩素兰介绍,企业年加工大豆6000至1万吨,预计产值将达到两个亿,可以带动周边居民100余人的就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埇桥区正是这一战略的践行者。从智能农机轰鸣的田野,再到实验室里的基因编辑,埇桥区正以科技为笔,绘制出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正如种粮大户李勇所言,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靠脑子,这“慧种地”的路,会越走越敞亮。■文/通讯员 张欣欣 项锦 图/ 通讯员 张欣欣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绿色清明寄哀思 文明新风满城春 03-31
-
2国内最大“火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宿落成 03-17
-
31-2月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13155户 03-14
-
4宿州市多渠道拓岗位促就业 03-13
-
5
-
6杨军接待信访群众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