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井冈山
登临井冈山,便置身于一幅壮丽的画卷之中。这里群峰巍峨,山清水秀,瀑布声隆,既有风姿独秀、繁华喧嚷的山中城镇,又有飞鸟难越的天然险关,可谓集黄山之奇、太行之雄,又不乏华山之险。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有过悲壮惨烈的战争,有过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一位同事说,一见到井冈山的红土壤,就会想到烈士们的鲜血。是的,这里的土地浸透了先烈的鲜血,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之后,“星星之火”终于“燎原”,燃遍神州大地。
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仰望巍然耸立的井冈山,仿佛看到当年战场的滚滚硝烟,“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吃得精打光”的歌声,似乎就回荡在群山之间。
登上山顶,但见群山起伏,云雾弥漫,就是我慕名已久的黄洋界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记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几乎被填平的黄洋界哨口工事遗址,锈迹斑驳的迫击炮台以及身后多块高耸的纪念碑,都向我讲述着不足一个营的红军战士击溃敌军四个团的传奇故事。现在,承载着历史沧桑的黄洋界,静静地矗立着,接受着游人崇敬的目光。
在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有两棵传奇的树,井冈山人自豪地将他们称之为“神树”。 毛泽东旧居是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白墙干干净净,整排院落连成一体。近处有两棵常青树,一棵是红豆杉,另一棵是凿树,高大参天,威严十足,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讲解员介绍说,这两棵树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见证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当年毛泽东曾在此树下纳凉、读书、思考、 练兵,也经常在此和乡邻们促膝长谈。后来敌人进村烧杀抢掠,这两棵树也未幸免,被烧得惨不忍睹,枯萎败死。但是,到了1949年,它们竟又神奇复活,抽出了新枝,发出了新芽,两棵树的枝丫彼此相扶,慢慢出落得比以前更加秀丽挺拔。而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再次来到这两棵树前,惊奇地发现,它们竟破天荒地一同盛开着同样的小白花。而今,两棵大树枝繁叶茂,巍然矗立,就像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翘首于世界之林!
登上五指峰,只见山高林密,云海翻滚,飞瀑流泉,群峰连绵。遥望苍茫山峦、云海、翠竹,仿佛置身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悬崖峭壁处,山涧溪水旁,一棵棵井冈翠竹神采奕奕刚劲挺拔,像极了当年站岗的红军战士。它们见证了黄洋界的战火硝烟,见证了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将自己滚烫的鲜血染遍井冈,见证了吃着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的无限喜悦;见证了“红军阿哥慢慢走”的柔情断肠……
巍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 杨子靖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举行 03-12
-
2宿州“强工兴产”2025版“路线图”出炉 03-10
-
3市直机关干部职工义务植树 03-08
-
4杨军在埇桥区调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03-07
-
5新质生产力“加持” 农业智慧又高效 03-07
-
6宿州市2150万元冬春救助资金发放到位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