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蓄势赋能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从传统农机制造到智能装备生产,从绿色食品加工到新材料研发……近年来,泗县民营企业积极探索新项目和新发展模式,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成绩单不断刷新,释放出经济持续回稳向好的积极信号。
在泉为科技(安徽)异质结产业集群基地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赶制太阳能电池片。
纵观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增速达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工业投资增速达84.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5.5%。同时,泗县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出台“一区多园”管理办法,强化平台赋能,完成开发区和镇产业功能区规划修编,盘活闲置土地2237亩。
产业升级激活“强链动能”
走进泗县经济开发区,随处可见的汽车零部件和光伏元素,向外界展示着这座县城发展的新活力。泗县以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产业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招大引强”与“链式发展”双轮驱动,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我们主要的业务是汽车零部件生产,随着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我们也开始瞄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大市场,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安徽中恒电喷系统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电驱冷却系统的电子油泵和电子水泵,去年公司实现年产值5亿元。
县域实力强不强,关键看产业。泗县坚持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紧盯“2+1+X”特色产业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产业提速发展。2024年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产值分别增长20%、27%,汽车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位居全省前列。泉为绿能、巨仁光伏、绍宸科技等先进光伏企业在细分领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数字赋能撬动“智造转型”
从制造到“智造”,数字化转型正在为泗县汽车零部件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家瑞轴承有限公司,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上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研磨车间内,数控轴承外圈沟磨床紧张运转,十几台机器只需一人便可轻松管理。新能源汽车配件车间里,几十条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汽车座椅、天窗等系统用的电机小轴承。“数字化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生产效率。”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订单的递增,公司通过优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引进精细管理理念,产能快速攀升。
创新是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泗县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按照企业成长路径,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对企业实行梯次培育。目前,74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
服务“加码”优化营商环境
“过来选址后,我们就下定决心把项目落户到这里。从谈判到签约用时44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27天,从开工到投产用时12个月。园区的办事效率令我们惊讶,响应速度之快、解决问题之快,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泉为科技董事长褚一凡对笔者说。
2024年4月25日,总投资百亿元、占地1750亩的现代化绿色能源基地——泉为科技(安徽)异质结产业集群基地正式投产运营。褚一凡表示,项目的落地速度远远超过行业中的平均速度,可以用“真诚、高效”四个字形容泗县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夯实发展的“硬支撑”。泗县围绕“百亿集群、十亿壮大、小微成长”思路,加快企业梯度培育,树牢“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政务服务转型升级;常态化开展入企现场办公,“一企一策”为企纾困,月度新建企业培育入规数量居全市第一。
“民营经济是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杠杆。”泗县工信局局长张晓亮表示,我们将紧紧抓住民营经济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如今,泗县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楫、实干为帆,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全速前进,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澎湃动能。■文/通讯员 王宝林 图/特约摄影 吴天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举行 03-12
-
2宿州“强工兴产”2025版“路线图”出炉 03-10
-
3市直机关干部职工义务植树 03-08
-
4杨军在埇桥区调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03-07
-
5新质生产力“加持” 农业智慧又高效 03-07
-
6宿州市2150万元冬春救助资金发放到位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