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
昨晨打开书橱翻书时,发现书页有些潮湿。今早起来,看到春日的阳光洒满小院,正是晾晒图书的好时机。于是,我将凳子、椅子、铺席等凡能放置书的东西全搬出来,不一会儿,书籍摆满了小院。
自上小学起,我就爱看书,工作后延续了这个习惯。爱读书自然喜欢买书。无论是上学、工作或出差在外,逛书店成了我的嗜好,哪怕什么都不买,也要感受看新书产生的那种快感。几十年搬了四次家,各类杂物扔掉不少,唯独书籍一本也不愿丢弃,且越积越多,竟有一千多册,足足装满了六书柜。每当闲暇之余,最惬意的便是在书柜前尽情翻阅,随心随性,沉浸在一种美妙之中。
我轻轻翻动一本橘红色封面的《十万个为什么(7)》,是有关气象知识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9月出版。那时我在宿城读中学,距新华书店很近,没有事就去书店逛逛。“文革”期间出版的图书很少,借书看又很难,在偶然间买到了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之后又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册。这套书我轮番读了好几遍,不少地方画了重点,它带我遨游神秘的科学殿堂,知道了风、雨、雷、电的形成,霓虹灯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回音壁怎么会传出声音,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等诸类问题,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并下决心去探索未知世界。那段时间,我常常到深夜还翻阅这套书,有时带着很多疑问进入梦乡。
放在椅子上的《花目丛中》,是我在1990年初春到无锡参加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班时购买的。那天我利用休息日游览梅园,回去的路上下雨了,正好附近有一家旧书店,于是我边避雨边翻着旧书。店主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者,看上去有些文化,见我这么投入,便说:“这本《花目丛中》是苏州老作家周瘦鹃的散文集,写的是种植欣赏花卉的事”。我自然知道周瘦鹃,上大学时读过他的《花花草草》集子,文笔生动细腻,善于捕捉花草的细微特征。他用“花瓣如丝绸般柔软”来形容一朵花,用“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来描写一片叶子,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花草的美丽与生命力。我接过老者递来的小册子,徐徐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又看看目录,第一篇便是“迎春花”,接着是“梅花时节”“国色天香说牡丹”,看题目就觉得花气袭人,满屋溢香;又翻翻内容,感到篇篇充满诗意,特别是引用古人的很多咏花诗句,甚是精当,当即买了下来。
我在书堆里尽情浏览,回忆着这些书的来历和故事,心中不时涌出阵阵暖流。《大豆摇铃的时节》是宿县东关办事处杨秘书在我上高中时送的,杨秘书戴着深度眼镜,有文化,他见我好看书就送了这本,并强调里面的文章如何好,让我写作时借鉴。《雪魂》是原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石继光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一起共事时,他每创作一首诗必让我先欣赏,听听我的感受。“是该归去的时候了,莫辜负那扇期待着的小窗”,看着这些熟悉的诗句,就想到和继光一起写诗、读诗、赏诗的情景。
太阳渐渐升起,不觉间3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在书堆里不停翻阅,像与一个个老朋友聚会,重温往日的美好记忆;又像一个指挥员,在检阅自己的士兵;更像在洞察自己的生命轨迹:青少年时好读《青春之歌》以励志,中年偏重哲学、历史等学会辩证思维,退休后保健养生占了主流。
晒书不仅为了防潮防蛀,也晾晒了那些与书相伴的时光。
每本书都承载着一段记忆,每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旅行;它们像一扇扇窗,透过它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阳光下的书页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而我只是静静聆听,感受着那份回忆与宁静。
□张德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在埇桥区调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03-07
-
2新质生产力“加持” 农业智慧又高效 03-07
-
3宿州市2150万元冬春救助资金发放到位 03-07
-
4志愿新风润宿州 雷锋精神永相传 03-05
-
5市委常委会研究经济运行专题会议召开 02-2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