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正月十六好日子

2025-02-12 17:38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初九那天回乡办事,表哥留我,“长天不来,来了多过天吧。”表哥和我年龄相差很大,我和他接触实在不多,就不知道怎么去回这个话。但我知道,他的挽留中有皖北的风俗在。如果不为稻粱谋,我是要过完正月十六再启程的。

为什么是正月十六呢?吾乡正月十六家家接闺女。对,接闺女,接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我也应该在被接之列。

当年,我的老祖母咬牙切齿地说:“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都接妮子。”正月十六确实是好日子,春已立,寒在退,过年的气息也还有那么一丁点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往外拉”,家里没菜了。年菜没了,年味还没跑完,那就趁着接闺女的日子再营造点节日氛围,也是清淡生活里的一颗糖。此时地里还没什么农活,真的是再好不过的日子了。明媚阳光下,老祖母的咬牙切齿让我觉得有点搞笑。我知道,她的气并非撒向别人,大多是指我的4位堂姐。堂哥亲自去接的是我小姐,其余3个姐姐就自己回来了。从这个意义上,多些兄弟是有好处的,起码每年这个正儿八经回娘家的日子,就有了娘家人来接的仪式感。

老祖母已经很老了,我的大姑也已经是个老太太了,她得在自己家里张罗儿子们去接闺女们。也就是说,在家家接闺女回娘家的正月十六,老祖母是有点冷清的。而我的伯父伯母在煎炸蒸煮,置办热闹的满汉全席。两相对照,冷清得更显冷清。

老祖母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她寡居的那些岁月,虽是辛苦,却也权威。当时光飞逝,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只是她生活的一面。另一面,是年岁渐长,是大权旁落。她一直都是个想要掌控生活的人。八十多年的人生里,大约就是这份掌控感才能让她把青春、爱情、婚姻都轻轻松松一笔带过。一旦有失控的蛛丝马迹,老祖母就会情绪上头。她看着欣欣向荣的后来者回娘家,不能说没有喜悦,但岁月也无法完全消磨掉的悲伤,裹挟发酵放大着她不再“应时”的处境。“应时”作为皖北方言,有势头正劲的意思,属于一个人的高光时刻。

有点落寞的老祖母除了咬牙切齿嘀咕,还咬牙切齿地嚼面灯。面灯是正月十五蒸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不是家里走了人。不蒸灯的人家也有灯点,是乡邻送的。面灯不是发酵的面,凉了之后很硬,对于满嘴没牙的老妪来说,嚼它,“真的硌牙板子”。但这灯,出门的闺女是看不到的,吾乡有规矩,“看娘家的灯”,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正月十五,一般没有人回娘家。老百姓天生胆小,祈求平安是根植心底的愿望。他们会自觉规避,一语成谶的事情若是发生了,会留下永久的疤痕。没人愿意冒这个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月十六回娘家,就更有了一种禁忌过后的松弛感,住几天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在皖北的正月十六,比比皆是。我能够回去的正月十六,屈指可数。往年,打工者也大多过了十五才离家返岗。开学也是在端了十五的灯以后。现在好像不太一样了。

正月十五之夜,有农历新年里的第一次月圆。因为这第一次月圆,人们趁着兴头相聚,也借着赏花灯游玩的机会,结交情意。“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热闹自不必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热闹中还自带着浪漫。我们的心里其实也一样,借着天上月亮的圆满,点起灯火,吃汤圆、吃元宵、赏花灯,程序上就足以让人兴致勃勃。满月代表的是圆满,就算圆满有时候未必会在我们期待的时候发生和到来。但每个月圆的时刻,其实都在提醒我们,我们就是在聚散圆缺轮回中平衡和拥有着这一生的。

生活是本大书,我们在生活的洪流里无师自通地认知理解这人世间。以节前返乡和节后返岗为例,小年夜的路上依然拥堵,而只要过了初一,路上就又有了车多缓行的迹象。因为靠近长江大桥,我经常看桥上的交通状况。年味正当时,游子已启程。车头是生活,车尾是故乡。南来北往人如织,月圆月缺岁又遥。碎银几两是刚需,就顾不全无价情意,也是狠心剜自己的肉啊。

皖北的正月十五,多多少少有点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吧。好在人们都能顺势而为,在冷清中感受依然存在的情意。

就像我,自然知道不能总在这些拉杂的往事中纠缠,但如果笔下再无往事作某个节日的注脚,我可能会失去出处、失去根基、失去故乡。在往事里走动的我,也是顺势而为的我。

我还做不到多在故乡停留几天,只能暗自学梁鸿,尝试写出《中国在“刘庄”》之类的文字。我还暗自希望皖北的表哥们以后能够知道这些文字,这样,我们再见面时,我就不用回答他的问话了。

■ 刘艳萍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