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元宵节 面灯蒸起来
“正月十五蒸面灯,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今天采购元宵节需要的物品时,我专门去粮油店称了一斤豆面,留蒸灯用。”2月8日下午,家住宿城东关的陈女士说。
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蒸面灯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一般是正月十五下午蒸,到了晚上往面灯里加入芝麻油,插上用火柴裹着棉花做的灯芯,就能点了。
2月9日下午,市民樊堂堂向记者展示自家蒸的面灯。
捏面灯、蒸面灯、点面灯,在皖北地区广为流传。元宵节临近,不少宿州人开始准备蒸面灯的食材,还有一些市民会到面点铺或超市购买成品面灯。
据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爱荷介绍,面灯在皖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受人们喜爱。面灯又被称为棉花灯,往往用五谷杂粮制作而成,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食品,也是一项富有创意的手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巧妙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面灯,为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丰富的色彩,也展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小麦面、黄豆面混合,加水后揉成面团,再捏成窝窝蒸熟。很多人会制作十二盏类似碗状的面灯,并在其边缘捏出精美的褶皱。每个褶皱代表一个月份,寓意着对新一年每个月的祝愿。由于使用的是未经发酵的面团,蒸熟的面灯质地坚硬,能较好地保持其形状。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亮面灯,祈盼事业兴旺、五谷丰登。点灯时,先点“属相灯”,人手一盏,相互祝福;再点带座的窝灯,分别放在门旁;然后把点亮的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分别放在牲畜圈、粮仓和钱柜上。这样,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寓意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蒸蒸日上。
“有些人在蒸灯的过程中,还会蒸一些口袋馍、包子和菜角等。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会蒸一些‘老雁’。”王爱荷补充说,这个“老雁”是一种形状像大雁的馍。女儿们往往会在正月十五到二月二这段时间内,带着“老雁”回到娘家。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往返于两个家——婆家和娘家。就像已出嫁的女儿一样,虽然远离家乡,但每年都会回来探望父母。大雁象征着女儿,虽然出嫁了,但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依然会报答父母。
“每次看到女儿们带着老雁回来,父母们总是特别开心。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希望这个习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女儿们能够记得回家,记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王爱荷说。
■ 文/图 记者 王云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调研项目建设工作 02-12
-
2宿州市持续深化用水权改革 激活“每一滴水” 02-08
-
32024年宿州市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逾10亿元 02-06
-
42024年宿州经济运行总体回稳向好 02-05
-
5市委市政府举行2025年春节团拜会 01-27
-
6杨军督导春节假期安全生产工作 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