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非遗焕彩年味浓
大年初六,夜幕降临。新汴河景区非遗灯会现场,熙熙攘攘的游客沿着挂满红灯笼的展示路线漫步,仿佛进入一个光与影交织的奇妙世界。璀璨花灯与新汴河美景相互映衬,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一条蜿蜒盘旋的龙灯,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一座齐天大圣造型的彩灯威风凛凛,吸引观者纷纷上前合照……“妈妈,你看,这座美女灯的眼睛还会动呢!”看到会眨眼的头像灯,有孩子惊奇地说。以竹为骨、以绸为裳、以光为魂,众多花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展现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新汴河景区新春非遗灯会。
夜色愈暗,灯会愈发热闹。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在人群中,吆喝声此起彼伏。远处传来阵阵喝彩声,原来是埇桥马戏表演团队在演出。除了传统的花灯展示,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其中,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埇桥马戏”,还有川剧变脸、舞龙舞狮、杂技、皮影戏、打铁花等。这场非遗灯会不仅点亮了宿城蛇年春节的夜空,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点亮了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
非遗灯会里的马戏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从庙会到灯会,从热闹市集到特色展演,非遗元素成为宿州春节活动的“点睛之笔”。
“咚咚锵、咚咚锵……”宿州体育馆前广场热闹非凡。一位正在领鼓的乐师身穿白色传统服装,神情专注,手中的鼓槌随着节奏上下起舞。每一次击打都释放出激昂的力量,引领着几十名锣鼓艺人向市民们展示十番锣鼓的艺术魅力。
非遗年货节上人头攒动。
“我们表演的节目是《十番锣鼓·好年景》,曾在2016年全国锣鼓大赛上获奖。”市十番锣鼓艺术团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义告诉记者,十番锣鼓作为我市传统民间艺术,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群众喜爱。在2025年宿州市供销年货大集现场,非遗年货展销、非遗产品及其制作技艺展示、非遗民俗艺术展演等活动,把新春的“氛围感”拉满。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戏剧盔头制作技艺”吸引孩子们驻足观看。
“非遗贺新春”也成为今年各县区的“重头戏”。一系列参与性强、趣味性足的特色文旅活动“火爆出圈”,营造出温暖、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让科技“秀”起来、文化“潮”起来、年味“浓”起来。
“砀山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兴桥(中)创作的蛇年年画。
在砀山县,砀山年画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装饰品,门神、财神、福禄寿等题材的年画贴满门窗,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财源广进。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黄兴桥在蛇年春节创作了《巳巳如意》等作品,制版与技法的创新让古老的年画“潮”了起来,让更多人被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所感染。
萧县剪纸艺人也纷纷亮出绝活,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福字、生肖图案,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萧县还于节日期间在龙城镇城东社区、白土镇、丁里镇等地举办渔鼓道情专场演出,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大众。
灵璧钟馗画是驱邪纳福的象征,许多人家中悬挂钟馗画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今年灵璧县举办了钟馗文化园第三届新春文化庙会,包括钟馗画展览、钟馗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泗州戏在当地深入人心,春节期间,各剧院和乡村戏台纷纷上演经典剧目。
这个春节,非遗不再是“沉睡”的文化符号,而是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非遗贺新春,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古老非遗,传承不息。
文/记者 徐 蕾 图/记者 马 峰 苏 洋 蒋帮煜 董木子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
-
22024年宿州经济运行总体回稳向好 02-05
-
3市委市政府举行2025年春节团拜会 01-27
-
4杨军督导春节假期安全生产工作 01-27
-
5笃行实干勇担当 锚定目标争一流 01-24
-
6宿州市稳步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