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湖山杨氏石刻初考

2025-02-07 16:53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徐州博物馆东侧的乾隆行宫内,有一处被称为“碑园”的所在。碑园东墙、西墙和南墙镶嵌着80余方精湛的书法石刻。自1980年建成以来游人不断,间或还有专家、学者及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欣赏学习这些石刻。这些石刻就是埇桥区褚兰镇冯楼村海楼自然村的清代杨氏石刻,史称“湖山杨氏石刻”。杨氏石刻是何时刻成的?又为何落脚在此永久性保存呢?湖山杨氏石刻,故名思义,是湖山脚下的杨氏所为。据《铜山县志》和《杨氏族谱》记载,湖山杨氏在清朝中期数代为官,为政有绩,乐善好施,在湖山下建有庄园,庄园中有串楼、花园、鱼池、宗祠、寺庙以及亭台楼阁、暖窑等,占地约200亩,堪称旧时官宦世家。

杨氏石刻,乃杨氏十三世杨映权所为。据杨氏后裔80多岁的杨启西等村中老人介绍,杨映权其祖其父两代为官。杨映权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曾任山西绛州知州、武宁知府等职,58岁告老还乡。他平生嗜好书画,酷爱兰花,号“兰圃”。曾收集到明代晋王府所藏而易世后散存民间的岳飞书《出师表》,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所书《阴符经》《道德经》,南宋内府所藏苏轼《楚颂帖》《赤壁赋》等墨宝。

《铜山县志》记载,杨映权归田后遂重修宅东明季废园一区,并出重金聘请一代金石良匠刘永清、郭成恩、高龙川、高龙渊等将家藏墨宝摹勒上石。历时十二年,至道光十一年,勒石大功告成。此时杨映权已七十有一。其勒成之石共82方。这些石刻中杨映权多附刻“古彭兰圃杨映权上石”“道光十一年五月古彭杨映权上石”等语。

刻石的完成,杨映权欣喜异常,遂将碑刻镶嵌于自家花园的东西长廊上,长达数十丈,蔚为大观。于是便将花园更名为“帖园”,并欣然撰写《帖园记》一并勒碑。杨映权在帖园建成后的第4年,即道光十五年谢世,享年75岁。

清朝咸丰初年,雨注河决,徐州东南一带,沦为泽国,杨氏后裔为救灾不得已将墨本置于亳州某商,因过期无力赎回而流传至商肆。天灾人祸,杨氏家道中落,杨氏后裔因此将刻石倍加珍视。另据《徐州民国史缀》记载,1928年,杨家因家道中落,生活窘迫,欲将祖上留下的上百方历代名家碑刻出售,有日本人愿出30万高价,杨家担心国宝外流而作罢。

“七·七”事变后,徐州沦陷,日本侵略者为了便于观摩和捶拓这批碑刻,专门从徐州向东南修了一条公路。为了防止侵略者的魔爪染指此地,杨氏后裔将石刻从长廊拆下埋藏保护,才免遭劫夺。1948年徐州解放后,杨氏后裔杨启栋等商议将这批珍贵碑刻80余方悉数捐给国家。

1952年,褚兰等地被划归安徽所辖。据亲历者杨启西老人介绍,约翌年,合肥方面派出4辆解放牌汽车来湖山杨运石刻,此时在徐州工作的杨启栋同志,因早年在湖山杨家读书,后常看艺人在帖园拓片,对石刻颇为了解,也颇有情感。得知此事,遂汇报上级部门,得到指示:湖山石刻很多,保存已久,因过于笨重,不宜远运,就近保存为好。不久后,徐州租用湖山一带太平车数辆将石刻一部分运往三铺火车站,一部分运往徐州云龙山公园。后全部运往徐州。

1979年,徐州博物馆东侧的乾隆行宫里,建成湖山杨氏石刻专门的公园。公园长廊相接,展厅相连,水池蜿蜒,曲径通幽。1980年5月,碑园落成对外开放。著名诗人、书法家李一氓同志来徐州时,曾题写“碑园”二字,现已嵌在碑园入口处的门额上。1982年,“湖山杨氏石刻”被批准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湖山石刻落脚徐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展示。今天,湖山杨家还残留着诸多文物古迹。当年杨映权建造的暖窑还在,一对铁狮子在世,房前屋后还有完整的古碑、古井、八角井罩、石鼓、砖、瓦等。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的古件。

据介绍,杨映权共建有北南大小两座暖窑,当年还在北边暖窑里办过私塾呢。暖窑取名兰室,冬季以保护他的花木所用。现在仅存的是南暖窑。为了保护暖窑,近年来杨氏自筹资金将暖窑内室和门前修缮一番,并立碑说明。

原来,杨家共有3对铁铸雄狮,1952年后有两对运往城里,一对在县政府门前,一对在雪枫公园门前。后来一对被卖到废品回收公司,不知去向。一次,相山某官员来开会,会后在废品收购处发现铁狮子,他很识货,遂经协商用同重的铁器废品换走铁狮子。后来杨家在相山公园门前见到此铁狮子,该物现在某市博物馆保存。

其他古迹多散落在村民居户庭院、房前屋后、墙角河畔,如八角琉璃井井罩、石鼓、上马石、柱础、古砖、古瓦等。

湖山石刻就其规模、刻石的精湛程度、刻石所选的内容来说,目前看尚无出其右者,堪称绝世之物。这不仅是一部书法珍品,更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史,也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湖山石刻,在徐州特别是徐州东南一带,几乎无人不晓。近年来,徐州媒体曾做过专门节目加以宣传,中小学生徒步到湖山游览,村民纷纷烧茶迎接。更有杨氏后裔穷毕生精力研究它,临摹、拓片编辑成书,甚至卖到国外。据介绍,目前仍然有售此书的。

今天在文旅融合、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湖山石刻的作用值得我们研究。

□武正彪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