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那些记忆
从小就喜欢过新年,因为新年到了,总会得到很多意料之中的收获,比如年龄会长一岁,吃得更适合口味,零花钱也会以红包的形式顺理成章地增加了许多。如果自己一年的表现特别让父母满意,父母还会给买一顶帽子,或者给添一件新衣。总之春节前后的那几天,口袋是鼓鼓的,肚子是饱饱的,快乐也是多多的。
春节前,母亲一定会选个好日子带我去姥姥家。能跟母亲去串亲戚是一种幸运,能到姥姥家走一走,更是幸运中最幸运的。
姥姥的村子离我家大约三里地,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正好经过姥姥的门前。交通要道,商机无限,所以姥姥就在自己的门前用砖头支起一块水泥板,上面放上一个篮子、几只大碗,卖起了花生、大碗茶来。一两花生八分钱,一碗茶二分钱,这样算来,一天也能赚三元两元的。我到姥姥家,茶是不屑一喝的,花生才是我的至爱。尽管有母亲一再约束,说姥姥靠卖花生挣几个钱不容易,不让我多吃,但拗不过姥姥的爱和迁就,每一回都让我收获满满。
生活的困窘,物质的匮乏,消弱了我们对美的追求,就连最起码的个人卫生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件衣服四季反复地穿,一双鞋子阴晴都不换,整个冬季能洗两三次澡就很奢侈了。虱子、跳蚤成了撵不走、打不散的“朋友”。
那时,公共浴池在我们这里叫洗澡堂子,离我家最近的一家公共浴池也有六七里路,在镇里,步行要一个小时。洗一次澡,有诸多的不方便,路途远,澡票也不便宜,进了澡堂子想找一张能放置衣服的铺位往往要等好大一会。不过再怎么不方便,春节前还是要克服困难去洗一回澡的。沐浴更衣,以待新年!
澡堂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那里是一个粗俗的世界,村言俚语插科打诨的声音充斥浴室的每一个空间。镇里有几个洗澡的常客,我和父亲去洗澡,几乎每次都会遇到他们,他们也和浴池里修脚的、搓澡的、跑堂的很熟。他们经常都是慢条斯理地泡澡,不慌不忙地搓背,悠闲自得地修脚,心安理得地占据着澡堂里很紧张的床铺,喝水、海聊、睡觉。
孩子永远是新年的主角。新年前后,学校放假了,学生们也自由了。白天,下雪了,整个村庄,白茫茫的一片。屋顶上、院子里、村路上都是雪,我们正好施展自己功夫,堆雪人是必须的,虽然技艺有待提高,但那热情着实很高。有时家长们也来帮忙。天冷,雪人站在院子里,傲雪迎风,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动。除了雪,屋檐下那长长的冰凌也吸引着我们这些少年的目光。那时,我们吃不起雪糕,冰凌就是我们的雪糕。
除了爱雪爱冰,可爱的还有许多。
我们村外有一个很大的打麦场,到了冬天,没有了收割,没有了脱粒,打麦场像个分娩后的妇人,安静地躺在村外的小河边。几大堆麦草整齐地排列在打麦场的四周。春节前后的那些日子,打麦场成了我们这些少年的乐园。爬麦垛,捉迷藏,推铁环,我们样样玩得开心。
现在常常说“安全是天”,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得到了最严密的保护。但是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每一家都有五六个孩子,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像现在这样精致地管理,父母根本忙不过来。晚上哪怕玩到半夜,家长从不过分地关注;白天在河上滑冰,即使你一天不回家,父母也不大干涉。
我们村子东边是一座小山,寒假里,山上偶尔还能找到一些山果,比如石榴、山楂、山枣之类,对这些我们一个也不放过,这些忍冬的果子,其外形,其味道,其品质,几乎优秀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村西有一条小河,新年前后正是北半球最冷的时间,河里结了很厚的冰。半大的孩子,哪有不捣蛋的,滑冰表演成了我们的传统节目。
2025年春节就要到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想起这些往事来,心里突然温暖了许多。
□张升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委书记杨军、市长王启荣发表新春贺词 01-28
-
2杨军督导春节假期安全生产工作 01-27
-
3笃行实干勇担当 锚定目标争一流 01-24
-
4宿州市稳步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01-24
-
5
-
6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