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年画的启蒙

2025-01-22 18:0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腊八节一过,淮北地区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办年货了。街头巷尾的地摊上,摆满了各种春联、福字以及形形色色的彩灯和玩具,这里面,最引人注目就是年画。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最有名的当属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当年并称为“南桃北柳”。淮北农村的年画,除了祭灶时贴的财神爷画像,最常见的便是大门上的《鞭锏门神》,门神画的是秦琼和尉迟恭,他们头戴金盔身披铠甲,一人持锏,一人执鞭,威风凛凛,守家护院。农家床头最常见的年画是娃娃抱鱼的《连年有余》,五个欢跳孩子的《五子登科》等,喜庆满满,热热闹闹。当知青期间,我还在老乡家中见过一幅《老鼠娶亲》,画中新郎新妇、傧相宾客皆是鼠辈装扮,群鼠们抬着花轿,穿红着绿,吹吹打打,妙趣横生。

小时候在上海,每临春节,最盼望的就是父亲下班后能带一幅年画回来。年画一年一换,画面五彩斑斓,都有着生动的形象和美好的寓意,吉事祥物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融为一体。对于幼年的我,不但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知识启蒙。

有三幅年画至今记忆犹新。第一幅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画面上齐天大圣头戴冲天冠,手执金箍棒,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尤其那金箍棒,似乎带着风声直抵画面尽头,有一种荡平天下的豪气。第二幅是《还我河山》,画的是民族英雄岳飞。他头戴盔甲,手按宝剑,目视前方,仿佛有很多的话却欲说难说。题款“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不知是哪个大书法家的手笔,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三幅年画很温馨,是杨家将的故事《穆桂英与杨宗保》。小夫妻俩抱一个娃娃,互相之间眉目传情,情深意浓。多少年后每到春节,我都会想起这三幅年画。我的人生启蒙大概就从这里开始的吧,英雄主义、民族忠义和浪漫爱情的种子,悄悄埋进了心田。这种寓教于乐的年画艺术,不亚于任何课堂说教。

现在城里人很少会贴年画了,墙上挂的往往是名人或者非名人字画。年画虽然没有了从前的热度,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没变,它不仅是新年的点缀,更是文化的传承。今年我要去选购两张,像儿时那般满怀欣喜地贴于客厅,拥抱崭新的2025。

■ 许桂林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