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为“媒” 逐绿向新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几十年,埇桥区通过煤炭开采,聚集形成了几个能源小镇,传统的第二产业逐渐成形,也带动了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土地逐渐形成塌陷区……传统的煤炭开采产业的弊端逐渐暴露,转型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埇桥区大力发展塌陷区水面光伏发电产业,煤炭塌陷区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1月15日,记者从306省道与汴河东路交界处出发,10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了朱仙庄镇沱北村。在一片芦苇的掩映中,2000余亩集中连片的塌陷区若隐若现。
朱仙庄镇塌陷区水面光伏发电项目鸟瞰。
冬日暖阳,野鸭子在塌陷区的水面嬉戏。阳光扑簌照在水面上,反射出淡蓝色的光,集中连片的太阳能光伏面板漂浮在水面上。
记者来到发电场时,该电站工作人员董志强、范恒智正驾驶摩托艇来到光伏面板的浮岛上,为光伏组件进行检修、养护,提高光伏组件的使用效率。该处塌陷区光伏电站由中节能太阳能(安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7年年底正式并网发电,推动当地能源输出向绿色转型。
光伏发电,环保、成本和效率需要摆在首位。“咱们这处电站,是全国单体规模排名前列、技术领先的水上漂浮式光伏发电站,通过漂浮式光伏面板发电实现了采煤塌陷区的二次开发利用。”中节能太阳能(安徽)有限公司宿州站站长刘彭辉告诉记者,光伏组件利用水体冷却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站的投入产出比,再加上水域上空无遮挡、受光充分等因素加持,预计可带来5%至8%的效率提升。
光伏电站员工正在检修光伏设备。
此外,采取这种方式还能有效降低水体通透度,抑制水中藻类生长,对地表水质的改善和保障灌溉起到积极作用。最关键的是,项目所使用的浮筒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和抗腐蚀能力,并且不溶于水,可避免对塌陷区水面产生二次污染,实现了发电过程绿色环保。
在塌陷区设置光伏电站,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企业、地方、生态环境的“多赢”。刘彭辉告诉记者,以年平均上网电量约8000万度计算,该电站每年创造的产值在6000万元左右,25年的全寿命周期预计可发电18亿度,对当地税收贡献可达1.5亿元左右。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塌陷区土地资源,避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上下空间互用、减少土地资源占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此外,通过长期签约的方式,更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切实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更重要的是,光伏电站所产生的“绿电”基本在宿州本地消纳,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有效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朱仙庄镇推动水上光伏发电项目,是近年来埇桥区推动煤炭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快绿色能源转型的一个缩影。据埇桥区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王钊介绍,目前,全区共有5处光伏集中发电站,其中朱仙庄镇1处、蕲县镇4处,总面积达7000亩左右。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新型发电方式不仅能够契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要求,而且对于端稳能源‘饭碗’,保障能源自主可控意义重大。”王钊认为,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新型能源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服务宿州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绿色转型发展,真正做到以光为“媒”、逐绿向新。
“我们将充分践行国家战略,努力服务好能源相关企业在埇桥区投资,为全区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埇桥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文/记者 王硕 图/通讯员 侯磊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宿州市代表团召开全体代表会议 01-20
-
2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01-13
-
3杨军参加灵璧县代表团审议 01-13
-
4王启荣参加埇桥区和萧县代表团审议 01-13
-
5去年宿州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6亿元 01-10
-
6王启荣接待信访群众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