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
中国人常把春节前后过节的这一大段时间称为过大年。这除了显示这个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也有时间、空间、意涵上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大年其实从腊八起就已经开始了,直到星辰大海落人间的元宵节。时间跨度一个多月,且盛况空前。这年过得不可谓不大,堪比世界各地全部链接起来的“狂欢节”。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天南地北,回家过年”。随着年味渐浓,不论身居何处,在什么岗位工作,哪怕平时省吃俭用,此时也不惜路费,不计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图的就是个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神州春潮涌动,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此时的航站、码头、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满了手提肩扛大包小包的人们。他们归心似箭,任海陆空多位一体忙运输,好像总也运不完返乡的游子。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春运大幕开启后,全国将有90亿人次左右行走在春运之路上。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遵循的“约定”。这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比拟的大典,这年过得还能有比这更大的吗?
别忙,这说有还真就有。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是乙巳蛇年春节。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人们无不欢欣鼓舞迎接首个“非遗春节”。在此前的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中国年”广而大之成了“世界年”。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凝结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和家国情怀,记录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一代代中国人不仅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全民努力过大年,一贯而下四千多年,这是多么大的文化创造力!
过大年里的大文化,是以一件件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载体的。在我的家乡,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关过年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稀里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您,到家给您父母道个喜!”
大年三十,鞭炮响起,家家户户大红的春联、大红的福字贴出来,有的还挂起了大红的灯笼。那才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年”成“中国红”,红红的大年成了火红的日子,“一年红”成了“代代红”。
三十晚上的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伴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有的人家要一直吃到深夜。当然这自然离不开饺子,意即“交子”,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初一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门,初三“老鼠娶亲”,初四三羊(阳)开泰,初五迎财神,初六送穷,初七人日出游,初八祭谷放生野,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过大年的长时间跨度里,各种年俗活动连绵不断,从庙会、社火、戏剧、音乐、游艺到年画、剪纸、观花灯、猜谜语,再到舞长龙、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荡旱船等等,让人徜徉在年文化的海洋里。文化为魂,细细品味,过大年其实过的是大文化。
古老而漫长的农耕生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节律依从大自然的规律与季候,因此,每逢新年到来,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梦想和希冀。期盼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期望着大人孩娃身体健康,幸福平安,工作顺利,学业事业有成。
过大年,大流动,大交流,大融合,大欢乐。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古往今来,民俗已成大道;天时地利,春节终古常新。抖落往昔烟尘,新时代赋予了大年新的内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大年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有人说:“我可以不过生日,但我不能不过我的中国大年!”这话说得真诚实在、意蕴悠远。
□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01-17
-
2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01-13
-
3杨军参加灵璧县代表团审议 01-13
-
4王启荣参加埇桥区和萧县代表团审议 01-13
-
5去年宿州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6亿元 01-10
-
6王启荣接待信访群众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