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落实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情况
(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及惠企政策清单,提振市场信心。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深入实施“5512”产业工程;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强化激发内需潜能,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促进商贸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持续壮大流通市场主体。举办“徽动消费 乐享宿州”系列消费季活动1800余场,带动消费约11亿元。
(三)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注入发展动能。56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成效显著,66项市级改革工作扎实推进,重组整合市属企业33家。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超138亿元,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120.1亿元。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宿城”战略深入实施,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全链式发展,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3家。推进9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36个。
(五)坚持强保障惠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0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方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级医院实现县区全覆盖,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8.3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0.9%;粮食产量92.5亿斤;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聚力强实体延链条,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十大重点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800亿元。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突破。全市形成智算规模2077.8P,居全省前三。全市新标准预制菜企业发展到102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二)聚力扩投资促消费,内需潜力加快释放。955个市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6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57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7%左右,民间投资增速连续6个月居全省第一。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2.39亿元。
(三)聚力导入创新资源,科创赋能持续增强。统筹推进实施科创产业融合等七项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0家左右。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2746项、成交额133.3亿元,输出技术合同1442项、交易额61.9亿元。登记发布科技成果690项。
(四)聚力推进深化改革,动力活力有效激发。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政务服务热线服务质量A级城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55.76亿元、增长9.22%。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乡镇全覆盖,入股参与改革农户13.2万户。
(五)聚力加强区域合作,融圈进群迈向纵深。印发《宿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编制《杭州宿州产业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化“百企千堡垒”联合招商行动,利用省外资金952亿元,增长8%。
(六)聚力改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走深走实。空气优良率74.6%、改善率全省第一。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6.9%。新增人工造林8265亩。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52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72.8亿千瓦时。
(七)聚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品质活力加快提升。248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加速实施、完成投资289亿元。“大宿城”能级持续提升,主城区交通网络健全完善。建成棚改安置房1.68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8个。
(八)聚力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全市夏粮总产56.5亿斤,约占全省1/6。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种子持证企业165家,居全省第1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61家,居全省第1位。
(九)聚力强化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106个,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创建19所新优质学校,开展医疗领域合作项目24个。全市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62%,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83元。
三、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2025年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建议202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9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长1%左右;粮食产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科创+产业”提级扩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紧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合肥滨湖科技城、安徽创新馆等在国内原始创新力领先的重要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承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衍生技术等“沿途下蛋”。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采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上实现突破,推动“树林变森林”。
(二)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围绕主导产业,加快软件信息、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焦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品质、优化供给。积极培育创意文化、旅游休闲、金融商务等领域服务业集聚创新区。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简化补贴申领程序。加快引育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建立近期能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储备项目库。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牵住项目“牛鼻子”。编印2025年市级和省级重点项目清单,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00个以上,纳入省级重点项目90个以上。优选四批次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参加全省开工动员项目,全年力争开工率95%以上、纳统率85%以上。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好释放动力活力
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强化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旅游资源联动,高水平打造埇桥城市休闲旅游圈、灵泗文旅融合旅游圈、萧砀生态文化旅游圈。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擦亮“宿事速办”品牌,推深做实“局长走流程”常态长效机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实施企业诉求“挂号制”,健全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完善“企业家沙龙”“企业家接待日”机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提振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制度规则,充分激发民营主体活力。抓好金融增量政策落实,提升支持实体经济效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56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15个第三批市级改革试验基地建设,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宿州经验。
(四)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持续拓展开放空间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与上海市长宁区、江苏省徐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等重点区域对接交流,全方位强化沪苏浙城与城、区与区、园与园之间的深度合作。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聚焦“5512”产业工程,持续开展“百企千堡垒”产业集群招商,大力引进产业链供应链匹配度高的头部企业在我市布局。力争利用省外资金突破千亿元,全市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引进实现突破。
促进外资外贸开拓发展。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响应“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做强开发区开放主平台。巩固开发区体制改革成效,完成新一轮开发区整合优化。开展数字化转型进园区活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释放新型城镇化潜力
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构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探索推进皖北新型城镇化品质提升潜力释放先行区建设。
增强中心城市能级。接续实施“大宿城”战略,实施城乡建设重点工程269项、年度投资400亿元。实施城市更新改造项目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2个,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个,建成棚改安置房8000套。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围绕人、产、城互促共进,“一县(区)一策”制定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实施方案,构建产业集群优化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守稳农业生产根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助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深入实施吨半田行动,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1.7万亩。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00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提升工程,提升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发展质效。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围绕“5+4”产业发展思路,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根据产业、生态、人文等不同特点,盘活乡村资源禀赋,推动乡村“运营+设计规划建设+融资”模式。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进第二批12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质量提升行动,制定空气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谋划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强化河湖长制落实,积极创建幸福河湖。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八)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稳就业促增收。着力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常态化开展“2+N”招聘。精准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创业宿州行动。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所、幼儿园30所。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动三甲医院创建,做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持续开展“一院一策”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更多居民和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兜牢失业人员生活底线。统筹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法律援助等保障工作。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2025年民生实事。积极筹备省“十六运”,建成市奥体中心等项目。深入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化国防动员改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筑牢安全稳定防线。系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健全金融风险源头防控和处置机制,建立多元安全能源供应体系,提升安全生产能力水平,全面提升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能力。坚决守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推进法治宿州、平安宿州建设。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01-13
-
2王启荣接待信访群众 01-10
-
3履职尽责结硕果 实干笃行启新篇 01-09
-
4
-
52025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召开 01-03
-
6宿州市招商引资工作稳中有进成效明显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