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埇桥湖山 杨氏石刻

2024-12-25 15:19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盛怀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在宿州市埇桥区,有着类似《淳化阁帖》《大观帖》那样的书法石刻,那就是埇桥湖山杨氏石刻。已经存世近400年的杨氏石刻,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幽秘而迷人的光泽。它静静地隐匿于时光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非凡的艺术价值,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流转。

杨氏石刻,原栖身于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虎山脚下的杨氏帖园。其主人杨映权(公元1761—1835年),字纬中,号兰圃,又号卧兰主人,清代中期铜山人,世居徐州东南宝光寺附近的湖山,现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冯楼村。湖山,原名为虎山。因虎山西麓的杨姓人家,怕虎吃羊(杨),便把虎山称为湖山。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杨映权,曾任山西绛州知州、宁武府知府等要职。他一生政绩斐然,且心怀仁爱,乐善好施。1818 年,丁忧归乡的杨映权,自此告别仕途,将满心热忱倾于书画之间。据铜山县志记载,杨映权于回乡的第二年,不惜重金礼聘刘永清、郭成恩、高龙川、高龙渊等一代金石良匠,将其收藏的珍贵书帖摹勒上石。这些书帖有明代晋王府珍藏、后散佚民间的岳飞书《出师表》,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所书的《阴符经》《道德经》墨本,还有曾为南宋内府秘藏的苏轼《楚颂帖》及《前后赤壁赋》等稀世珍品。寒来暑往,历经十二载,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十二方石刻终告完成。杨映权喜不自禁,遂将碑刻精心嵌于自家花园东西长廊,花园也因此易名为“帖园”。他还欣然挥毫撰写《帖园记》,勒碑铭记这一盛事。然而,命运无常,道光十五年,杨映权辞世,杨氏家族随后渐趋衰败,墨本与碑刻无奈分离。杨氏后裔对这些刻石视若珍宝,秘而不宣。

民国时期,国运维艰,湖山杨氏石刻亦遭逢劫难。1919 年,日本人妄图以三万银圆的高价将其据为己有,杨氏后裔深明大义,决然拒绝,以守护民族精粹和家族传承。另有记载,1928 年,杨家因家道中落,生活困窘,欲出售祖上碑刻,日本人闻风而动,出价 30 万(银圆或钱钞未详)。杨家虽处困境,却仍忧心国宝外流,在爱国人士向内政部呼吁下,石刻终得保全。“七七事变”后,徐州沦陷,日寇觊觎湖山杨氏石刻,为便于观摩与捶拓,竟专门修筑公路至湖山。杨氏后裔心急如焚,为护石刻免于流入日寇之手,毅然冒险将其从长廊拆下,深埋地下,得以保存。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先生前往驻宝光寺国民党三十三师一团视察时,专程前往杨氏故园,观赏这批饱经沧桑的石刻,其珍贵价值与独特魅力方得再次为人瞩目。

解放后,湖山划归安徽省宿县(今埇桥区)禇兰区管辖。1951年,杨氏后裔杨启栋等深明大义,将这批珍贵碑刻无偿捐献给国家,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按当时辖区石刻本应属安徽宿县所有,却流入徐州。据《徐州文史资料》记载:1956年秋,徐州人刘少章在桃山集火车站候车之际,偶见站台货位间一批用绳裹待运的书法石碑,感到十分好奇,上前查看竟是杨氏石刻。但当他发现碑绳货运标签到站为“合肥”时,遂与郭景山先生寻得时已九十高龄的文管会王石如老人帮助,在文化部门和铁路部门等相关方面的配合下,终将这批石刻悉数运回徐州。

因徐州人刘少章在桃山集火车站的干预,这批宝贵的石刻不再属安徽宿州所有。虽有遗憾,但所幸的是这批石刻在徐州得到了悉心呵护。1979年,徐州市政府拨款在徐州博物馆东侧兴建湖山杨氏石刻碑园。1980年5月,碑园落成并对外开放。1982年9月16日,“湖山杨氏石刻”被正式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随着徐州博物馆“四位一体”改扩建工程的推进,碑园作为乾隆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论归属徐州还是宿州,湖山杨氏石刻无疑都是书法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奇葩,具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宿州与徐州互为近邻,两地历史文化渊源颇深。湖山杨氏石刻虽历经风雨沧桑,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