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喜欢精致

2024-12-04 16:17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周末,倒腾家里已经为数不少的藏书,无意中发现若干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月刊,于是老朋友似的互动起来。

我的青少年时期,读书看报是社会的一种风尚,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到腋下夹着几本书报杂志的人。在公交车上、马路边的路灯下面,看到有人拿着一张报纸、一本杂志,忘情地阅读是一种极其寻常的风景。曾经有个笑话,说有一位大学教授边走路边看书,因为神情专注,以至于和路边的电线杆子亲密接触,那教授还以为是自己不小心撞到别人身上了,低着头急着慌忙地给电杆道歉:对不起!

那时候,能加入一个小城镇的文学社团,都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如果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二篇豆腐块的短文,不但自己觉得了不起,而且羡慕者众多,追随者如云。那是一个文学发烧的时代。

我上高中时,文学热已经开始起步。我的同学很多都是文学的发烧友。课余时,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文学,我们常读的就是《散文》《小说月报》《萌芽》《丑小鸭》,以及各种青年杂志。我们这些高中生,在当时是比较稀缺勤奋的一个物种。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在努力上进,很少有吸烟喝酒谈情说爱的学生。

那个年代的青年杂志除了刊登有关青年生活、学习、爱情的文章以外,为了迎合学生考学的需求,每一期杂志上都要刊登一些有关高考的辅导材料。为了考大学,也为了我的文学爱好,我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投资给销售报刊的邮局了。可惜的是,后来住的地方不断地变换,这些珍贵的东西竟不知所终。

1983年的夏天,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有了收入,买书报杂志的心情相对就更容易得到满足了。我购买的文学刊物主要有三种:一本是《读者》,一本是《小说月报》,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要说到的《散文》了。她们都是我的挚爱。

我任教的学校坐落在小镇的东北角,从学校往南行不到二里,就到了小镇的核心位置,那里叫作后街,是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信用社、新华书店、邮电局一应俱全。

20世纪80年代初的《散文》,恰如一朵朴实憨厚的蒲公英,她不华丽,很朴实;不厚重,品质好;不媚俗,有个性。只要花上两三毛钱,就能品尝到一场非常壮观的文学盛宴。《散文》四十页左右的篇幅里,却囊括了三十余篇题材各异的文章。因为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她既方便了读者阅读,又提携了众多的作者。一本薄薄的杂志,荟萃了那么多的内容,说她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对散文情有独钟,2017年,我订阅了一种散文杂志。可是每看到这本杂志,就像看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似曾相识,但又绝对和记忆不同。她变得厚重,但是总觉得她又是那么单薄;她变得新潮,但是总觉得她又有些无味。

散文,我还是喜欢精致。

■张升平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