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在林间自在啼
鸟儿是自然界生机活力的寄托,北宋石延年的诗句:“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最能体现这种境界。它象征着生命的交流,造物的无私。花开花落,鸟来鸟去,不因贫富贵贱而有差异。翱翔天空的飞鸟即使见金砖扔过,它也不会瞟一眼的。设想若是没有了嘤嘤鸟鸣,那必然缺乏韵致而显得一片苍白;就是一座山,其上若有苍鹰盘旋,也会令小山有活起来的动感。
鸟是大自然的宠儿。湖畔水湄,有了白鹤和鹭鸶,野趣中便有无限生趣。闺楼中蓄有一羽黄莺,静境中就添了几分雅韵。而长廊画阁,小轩闲斋,百灵、画眉、鹦鹉、百舌得一便逸兴洋洋,闲情欣欣。当我们闲步野游时,立刻就有一种如同欣赏古典名曲似的激动。
古代士大夫文人喜欢亲近自然,与山水花树为伍,自然也爱鸟,尤其是那些可观可听的禽鸟,所以他们的笔下,留下了大量的咏鸟诗,真可谓五彩缤纷、绚烂多姿。《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关关”鸣唱的水鸟起兴,表达诗人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纯真爱情。
唐宋以来,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有以鸟入诗的力作,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鸣点出了春日清晨的意境。王维在《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色惊动山间飞鸟所发出的鸣声,打破了山间的静寂。杜枚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欧阳修的“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意境清新、活泼,流露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国文人养鸟起源很早,至唐代已经盛极一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养鸟癖。晚唐金昌绪,本来名不见经传,但他的一首《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万口传诵,使其大名张扬。其原因就是里面有一只搅扰闺中少妇昼寝的黄莺,没有它,全诗就毫无声色。如果把鸟换成人,由人来扰,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到了宋代,一般官僚阶层以养鸟为乐事,士大夫文人也同样趋之若鹜。一代文宗欧阳修虽喜欢鸟,但他认为“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公这两句诗既是写实,但隐隐寓其感慨,明眼人自能品味出来。明末清初文人张潮说:鸟语之佳者,当以画眉为第一。的确,画眉可以算是鸟类中的“歌星”,其鸣悦耳动听,而且唱歌的态度极其认真。据美国人拉维斯·托马斯观察,画眉在歌唱时低着头,一遍又一遍地唱出柔和的曲调,先来一段快板,唱完后觉得不很满意,便从头再来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画眉的鸣声音调多变而富有节奏,古人拟其音为“如意-如意”,因而有人称画眉为如意鸟。
其实,鹦鹉也算半个歌星,它喜欢学舌,也被人类偏爱。鹦鹉羽毛华丽,本就令人喜悦,何况,教不了多久,就能学会说“你好”“吉祥”之类的语言,不独让养鸟人得享欢愉,连登堂入室的客人也大喜过望呢,甚至被冠以“媚人”的珍品。
鹦鹉在感知地震的方面,似乎也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前阵子肥东闹地震,合肥市区亦有震感,震前半个多小时,女儿家养的一只小鹦鹉就开始胡飞乱跳,且叫声凄戾,远不似平素的悦耳动听。后来,官方发布了地震信息,女儿方才如梦初醒,原来这鸟如此敏感呢。鸟儿的可爱之处,也因此可以再加上一条吧。
■ 刘效仁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荣获“2024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 11-18
-
2
-
3全市经济运行分析暨“5512”产业发展推进会召开 11-12
-
4积极进取 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宿州篇章 11-11
-
5前三季度宿州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3亿元 11-06
-
6前三季度宿州市城镇新增就业28409人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