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种“玉”生“米”

2024-11-13 16:37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近日返乡,路两旁玉米地里,乡亲们正在忙着收获。用机械收下的就是黄澄澄的玉米粒,人工掰下剥出的是沉甸甸的玉米棒子。

左手拿根玉米棒子,右手抓一把玉米粒在指缝间流淌,一种奇特的感觉和联想油然而生。“玉,美石也”。玉能生出什么?这里面还真有故事。比如文学巨著《红楼梦》人物中,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块玉。无疑这“玉”是人“种”的,这叫种“玉”生人;林黛玉出生时虽然嘴未衔玉,但也带着“玉”字,这“二玉”相遇,可就演绎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剧,《红楼梦》也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美玉。传说有一年洪水泛滥,老百姓拖家带眷往高处逃,来得及的带上些烤熟的玉米饼,来不及的干脆把装生玉米的口袋背上。有一本地大财主,忙着只带了珍珠宝玉等值钱的东西。洪水把人们围困在一孤岛上,这时玉米成了救命粮。财主饿急了眼,便拿出一串串玉来要换穷人手中的玉米饼或玉米粒,穷人哪肯换。这时的一块宝玉也抵不上一块玉米饼或半袋玉米粒了。这种“玉”生“米”才是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

玉米是公认的高产作物,学名玉蜀黍,又称苞谷、玉麦、棒子等。家乡人叫它油秫秫或游秫秫。细想起来,这游秫秫叫得还真较符合实际。其实,玉米还真不是我国的“原住民”,而是“客家人”,是游到我们这里“安家落户”的,它原产于墨西哥,明朝时传入我国。到了清代,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玉米在我国得以普及。留存至今的一些明清时期关于玉米的图画和工艺品,也侧面反映了玉米当时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从记事起,玉米就在我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那时农家多在自家菜园或自留地里种玉米。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育种专家不断培育新良种,近年出现的“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的“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产量品质的双提升。

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到田野拾来柴火,抓几把干豆叶或枯草,在沟边用镢头扒出一地沟,将新掰下的玉米连同外衣一并投入火中,熄火后拿出剥去炭黑色的外衣,一股香气便扑鼻而来。农家做饭,可同样把新摘的玉米塞进烧火的灶膛,用未熄灭的柴火将其覆盖,烤熟后就成了一道农家的甜点。那时,家乡农家孩子多半没吃过甘蔗,鲜玉米叶扯下,就一口口嚼起来,说这是吃咱的“土甘蔗”。等用上炭火手摇转炉炸出爆玉米花,小四轮拖拉机或电动三轮车车厢拉着炸玉米机和一条条的玉米拉条,则是上世纪后期逐渐兴起的。

在玉米的加工食用上,我国人民的饮食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诸如煮、烤、炒、蒸馍、煮粥等。玉米的贡献,不仅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就连秸秆也派上了大用场,可以说玉米是大自然给烟火人间的丰厚馈赠。

■张炳辉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