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厂房变身“家门口”工厂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来,埇桥区芦岭镇通过盘活闲置厂房、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引进服装厂、文具厂等小型加工企业,拓宽就业门路,使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芦岭镇工作人员摸排“沉睡”资源时得知科鸣农机有一批闲置厂房,便积极帮助联系企业,目前两家服装生产企业已与科鸣农机签订长期租赁合同,闲置厂房问题得到解决。
落户于芦岭镇的宿州市丰耀服装厂,厂房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有裁剪、缝纫、压花等设备100余台,年产各类服装15万件。
宿州市丰耀服装负责人刘宗强介绍:“乡村资源丰富,我们企业也正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今年6月份公司在芦岭镇正式揭牌,能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
今年34岁的顾毛廷是芦岭镇人,家中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由于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服装厂建好后,她就在这里务工。“现在镇上建起了服装厂,我也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我以前在苏州就干过缝纫,现在这个工作上手快、很轻松,不仅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顾毛廷一边熟练地缝制衣服一边高兴地说。
无独有偶,在闲置厂房的另一层,缝纫机“嗒嗒嗒”欢快地“歌唱”。北哈狼制衣有限公司的车间,也是一派忙碌景象。
北哈狼制衣有限公司主管潘万朵说:“我们工厂是从浙江台州通过招商引资过来的,这里有闲置厂房解决用地问题,还能满足我们的用工需求,现在厂里有70余人上班。”
如何让“沉睡”的“闲置资产”活起来?芦岭镇紧扣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这一目标任务,探索打造“社区工厂”新模式,构建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近就地就业新格局,实现群众安居乐业。埇桥区芦岭镇副镇长申英华表示:“将服装厂引进到芦岭镇闲置厂房中,不仅盘活了村里闲置的资产和闲置劳动力,实现了老百姓就近就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通讯员 郭一鹏 孙启梦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调研文明城市建设工作 11-13
-
2全市经济运行分析暨“5512”产业发展推进会召开 11-12
-
3积极进取 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宿州篇章 11-11
-
4前三季度宿州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3亿元 11-06
-
5前三季度宿州市城镇新增就业28409人 11-05
-
6宿州:前三季度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强劲增长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