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芯”动能 共筑“芯”高地
粮安天下,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航拍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埇桥区融媒体供图
近年来,我市锚定种业强市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和利好机制,积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加快培育制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种业提档升级,绘就强村富民“芯”图景。
政策护航
铺就种业振兴路
“我家农场经营700多亩地,以制种为主,这几年政府的制种补助力度越来越大,加上农技服务助力,我们大搞种植的信心越来越足。”日前,在灵璧县黄湾镇单营村,正在指导秋种的家庭农场主朱修合高兴地说。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为进一步发展现代种业,我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中共宿州市委农村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实施细则,以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健全管理体系,改善监管手段,不断提升我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等,使地方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育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良种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意见》聚焦建设优势良种繁殖基地、助推企业发展、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种质资源5个方面,提出了9条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预算资金100万元用于小麦、大豆、辣椒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预算资金300万元用于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预算资金2300万元用于加快小麦、大豆、玉米和瓜菜的良种繁育与推广;预算资金100万元做大做强种业企业和种业科研单位;预算资金100万元,加强种业人才引进。
同时,我市还建立种业发展基金,支持优势种业项目发展;建立市级现代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负责同志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16家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研究现代种业发展支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多措并举
种业发展劲头足
育种、审定、推广、耕种、收获、归仓……一粒粒良种在宿州这片沃土上轮回繁衍,经过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我市以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多措并举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基地提升、种业企业扶优和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聚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种业企业。支持企业继续做强优势、做大规模,针对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支持企业加强育种创新攻关。目前,已有皖垦种业、丰大种业等行业头部企业入驻产业园。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洁净”种源环境,做好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套牌侵权、无证生产、制售假劣种子(种苗)等行为,为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通过与国内一流高校、种业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农业实验基地,借助农科专家力量,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完善种业产业链条。
我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小麦育种基地,近年来,先后选育国审、省审小麦品种46个,占全省小麦品种的46.9%。超高产品种“华成3366”成为我省首个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小麦品种;绿色抗病品种“皖宿1510”“华成麦1688”“天益科麦5号”的选育,在解决安徽小麦生产面临的赤霉病多发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由我市小麦育种专家吴兰云繁育的“皖宿1510”是2021年154个国审小麦品种中安徽省唯一一个也是首个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在黄淮海地区推广潜力大。
“俗话说,‘籽种好,一半谷’。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只有打赢种业翻身仗,才能从源头上确保粮食安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表示。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34份,自主选育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53个,其中玉米16个、小麦24个、大豆13个;登记辣椒品种458个、西瓜品种26个;授予品种权保护的品种59个。全市常年小麦制种面积约25万亩,生产小麦种子约1.25亿公斤;大豆制种面积约6万亩,生产大豆种子约900万公斤;辣椒制种面积约1.2万亩,生产辣椒种子约35万公斤。
集群成势
打造种业科技谷
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2022年6月,我市以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为平台,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大型种业企业为主体,全力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种业小镇)。
据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张梅介绍,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占地约25000亩,主要建设内容分为核心区、生产区和加工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主要建设种业综合楼、种子检测中心、种子研发中心;生产区主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林网、生态防护林、田间道路、田间沟渠、机电井、智能化节水灌溉、植保防护、排水等;加工区主要建设种子生产厂房、仓库、农机库棚、晒场、配套智能化种子烘干、种子加工生产线等。生产区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全程托管等多种模式,有序推进“小田变大田”工作,目前已完成1万多亩土地,为种业研发和良种繁育奠定基础。
目前,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建设成效显著。现有中国农科院宿州实验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宿州实验站、埇桥区农科所5家科研单位入驻种业小镇;与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宿州学院6家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关系;两位院士以不同形式在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大豆院士”盖钧镒在产业园建立了大豆试验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在园区建立了“专家小院”;荃银兴大、华成种业、淮河种业等9家种业企业入驻;中国农业大学、崖州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科研单位正在洽谈入驻事宜。
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效果显著。园区先后建设了3000多亩高标准试验田,试验示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共有56个科研项目在园区实施,并取得丰硕成果。产业园成立以来,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先后培育国审品种18个、省审品种37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项;大地、华成等种业公司年繁育加工良种1.2亿斤,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建成后,可入驻种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20亿元,通过2年的建设周期,努力打造成为黄淮海地区的‘种业硅谷’,力争成为具有皖北特色、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之都’。”张梅坚定地说。记者 杨雪 见习记者 吴智伟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
-
2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创先争优 11-01
-
3前三季度宿州进出口总值达45.9亿元 10-25
-
4前三季度宿州市规上服务业平稳运行 10-24
-
51-9月宿州市新设各类经营主体6.9万余户 10-18
-
6宿州市28家企业参加广交会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