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促增收惠民生
“今年镇里新修了通往各村的水泥路,不但方便了老百姓出行,还能在家门口修路领工资。”近日,砀山县唐寨镇毛堂村村民于战高兴地说。
于战所说的是砀山县2024年首个以工代赈项目——唐寨镇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村级道路提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40万元,下达中央财政衔接资金358万元,新建文庄村、侯口村、毛堂村、于集村4个行政村共计4710米村级道路,发放劳务报酬128.1万元,吸纳当地65名群众参与务工。近年来,砀山县深入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以促进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为目标,精心谋划并组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绿色通道“开得通”
砀山县每年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业务培训。各镇(园区)结合实际,紧扣政策支持范围,严把资金投向和投资标准,科学分类谋划,建立县级以工代赈项目库。
该县准确把握以工代赈投资建议计划编报相关要求,科学、精准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充分论证资金筹措方案,合理确定申请资金额度。
县发展改革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人社局等要素保障部门按照“特事特办、急事速办”原则,为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顺利推进、规范完成项目立项、用地预审、能评、环评和实施方案(或可研报告)批复等前期手续。
群众意愿“达得到”
砀山县积极开展群众需求摸排工作,摸清当地劳动力数量、务工技能和务工意愿等情况,找准当地基础设施短板,明确项目支持方向和范围,确保项目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加强项目前置性审查和编制工作,提升项目获批率。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群众急难愁盼需求、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县、市逐级综合审查,优先申报当地群众急需、务工充足、增收明显的项目;同时科学确定建设内容、投资预算、用工需求等,并进行专题论证,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精细性。
砀山县建立县发展改革委、项目业主单位、项目所在村三级联动机制,协同推动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做好项目开工前、实施期间和项目完成后的公示工作,广泛宣传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项目透明度。
务工收入“摸得着”
砀山县各镇(园区)成立以工代赈项目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以工代赈政策要求来谋划、实施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该县积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实施“农推”项目40个,总投资18063.605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244.687万元,带动群众务工2238人;实施“重推”项目9个,实施以工代赈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投资39635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806.39万元,带动群众务工1842人。
内生动力“激得活”
砀山县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扩大务工群众技能培训覆盖面,对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务工群众进行全方位技能提升。
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动村组干部走村入户宣传以工代赈项目的意义,通过镇村广播喇叭、微信群转发等多种方式,让群众知晓以工代赈政策及项目情况,动员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采取大面积岗前培训与针对性以工代训相结合的方式,上岗前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及质量管控培训,上岗后进行现场“面对面”教学,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激发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看得见”
砀山县通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综合赈济模式,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利用镇村集体资产收益,拓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设置乡村道路维护员23个,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增收,以保障民生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该县还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撬动地方资金,优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扩大以工代赈项目覆盖面和经济效益影响力。记者 路杨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杨军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10-30
-
2前三季度宿州市规上服务业平稳运行 10-24
-
31-9月宿州市新设各类经营主体6.9万余户 10-18
-
4宿州市28家企业参加广交会 10-16
-
5前8个月宿州市进出口总值40.4亿元 09-29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