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安居梦”
安居乐业,“居”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离不开“居”的重要保障。古语云:“宅者,人之本”。房子,于个人而言,它从不只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场所,而是一种情感和精神寄托,是一架通往温暖生活的桥梁,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实现“居者有其屋”,对于每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件头等大事。以我家三代人住房为例,父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女儿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我家三代人的安居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房”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遥远的梦……
老一辈的茅草屋
听父亲和母亲说,他们结婚后从爷爷奶奶的手中分得一间半茅草屋。我至今还有印象,在绿树掩映之中,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泥巴垒起来的土墙,窗户就是在土墙上掏几个不规则的洞,中间再插上几根木棍,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薄膜,任凭风吹雨打。屋顶上铺的是稻草或麦草,平时最害怕的就是刮风下雨,尤其是连阴雨,外面下多大,房子里就下多大,家里摆满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等雨停了后,房子里还在不停地滴水。此时父亲会急忙爬到屋顶上,在漏雨的地方再塞些稻麦草。由于经常刮大风,掀翻稻麦草屋顶是常有的事,父亲还在屋顶上压上大小石块。每当大风来临,我们全家都会出动,用水桶或脸盆担水洒到屋顶上将稻麦草浇湿,然后在四周吊上石块,以防大风将茅草屋顶掀翻。记忆中,我家的茅草屋顶每年都要被刮翻好几次,而放置在茅草屋顶上的石块有时不慎被风刮下来,还会砸伤人。
随着家里人口的增多,茅草屋已经不够住了,父亲又开始搭建更大的茅草屋了。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修建了3次茅草屋。每一次,全家老少齐上阵,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挑着湿泥巴垒墙。没有一两个月是建不起来的,而刚垒起来的土墙由于还比较潮湿,须等几个月才能入住。泥土墙晒干后,便开始起裂缝,漏风不说,毒蛇、老鼠等动物经常从墙缝里爬进屋里,让人害怕极了,是我童年时的噩梦。更糟糕的是,风吹雨打久了,泥土墙壁淋雨后就会倒塌,而一旦遇上水灾,整个土房子大半截泡在水里,茅草屋全部坍塌,只有重新再建。最难受的是一到冬天下雪后,茅草屋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此时,凛冽的寒风吹进来,如冰窖一样的寒冷,让人无处藏身。
那时的茅草屋就像个驼背的衰弱老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屋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除了几张睡觉的木床,一张吃饭的四方桌及几条长板凳外,再无其他物品。父亲的茅草屋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父亲过了大半辈子。这间茅草屋,它记载着我的童年,记载着我的梦幻。从我出生起,就生活在茅草屋中。茅草屋在我记忆的深处,这里充满着我从小到大的欢声笑语。至今父亲仍留着半间茅草屋,那是历史的记忆和见证。
我的小平房和小院
在茅草屋住了20年后,上世纪80年代,我告别了父亲居住的茅草屋来到了城里工作。那时城里的楼房少之又少,单位临时借给我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做饭的炉灶摆在门外,房子中间拉块布帘,里面摆张床,外面摆张小饭桌,吃、喝、睡以及招待客人,全在这间小平房里。由于房子太小,没有任何家具,亲戚朋友来了我家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这一住就是七八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给所有成了家的职工每户修建一套25平方米的小平房。住在平房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雨滴在上面,发出悦耳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我看平房前面有一块空地,并经单位同意后,我自己修了一个小院落,并在一旁修了一个小厨房。修建的艰辛虽然没有作家高晓声在《李顺大造屋》中描写的那般曲折,但这间小院落对我的人生磨炼则是后半辈子没有过的。告别了那十来平方米的小平房,一下子多了十多个平方米就宽敞多了,同时有了一个小院落。这样,那两间平房的面积就大了,除了客厅吃饭招呼来的客人外,还搭了一个小床,以方便家里亲戚来住。“人间至味是清欢”,当年住在平房的日子,是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虽然那小平房简易粗陋,但蕴含着低成本慢节奏的生活,原生态的泥灶、柴火、烟囱、炉灰,让那时的日子也很有滋味。
平房也有诸多不便。那时的厕所、冲凉房、自来水都是公用的,尤其是早上上厕所真是特别困难。平房也没有空调,电扇也稀少,夏天平房里太热,于是在院里支块床板,一觉到天亮。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到一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在一家银行工作,居住的是楼房。那年头,我们这个小县城楼房极少,只有条件好的单位才给职工修住宅楼,还通有暖气。这是我们第一次到有楼房的人家里,非常羡慕朋友。回家后,女儿经常问我:“爸爸,今天我们去的那个叔叔家里,不仅有暖气和阳台,还有上厕所的小房子,不用去外面,哪像我们家,冬天取暖生炉子,上厕所要去外面,我们啥时候才能住上那漂亮的新楼房呀!”我将女儿抱在怀里说:“很快会有的,等着吧。”
不久,单位集资修楼房,每家要出2万元。那时候的2万元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家里满打满算只有3000元,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房贷,只有靠亲戚朋友借。为了实现女儿的心愿,尽管妻子有些犹豫,我还是从东家借到西家,终于凑够了2万元。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住楼房,尽管只有40来个平方米,但一厅一室一厕一厨,我们很满意了。这套房子一直陪伴着女儿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学,而那时的家具再普通不过了,3人沙发、台式电脑……
女儿的高层住宅楼
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沿海城市成家立业,结婚不久后他们就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楼房。我当时建议他们先买套小的,女儿说,现在岁月静好,还是一步到位,虽然有房贷,但可以慢慢还。因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除了首付后,按期还房贷,一切显得轻松自如。
女儿住的小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温馨而美丽。小区内有宽敞的停车场,在不远处有幼儿园,还有一所中学,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楼下商铺林立,便利店、大型购物超市货物应有尽有,一切尽在眼前。要说最便利的是交通,宽广的马路上,样式繁多的各色车辆来往穿梭,像一条彩色的河在流动,步行不到50米就是公交站,乘公交3站路就到了地铁站,而乘坐地铁不到40分钟就到了飞机场。
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超前,女儿的房子装修得很时尚,摆设的新潮家具和家电让人眼花缭乱:立式双门大冰箱、高清晰液晶电视机……入夜,我站在阳台上眺望,星光璀璨装点着新的天籁,远处是高耸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一座座高楼霓虹闪烁,一条条纵横的街道上车辆来往穿梭,行人涌流不断,一派繁荣景象。是啊,女儿赶上了好时代,一个愉悦的空间、一种舒心的生活、一方独享的天地,都在这个新时代寻求到了最合适的表达。
家在发生着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初心。从茅草屋、小平房到筒子楼,再到如今的高层住宅楼……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祖孙三代人的“安居”变迁史和走向幸福生活的轨迹,不仅生动而直观地展示了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唱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更凝结了亿万大众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千年前唐代诗圣杜甫的希冀,如今在新时代早已成为现实……
■汪志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议 10-23
-
2宿州市28家企业参加广交会 10-16
-
3前8个月宿州市进出口总值40.4亿元 09-29
-
4
-
5徐商高速公路宿州萧砀段项目获核准批复 09-28
-
6宿州新增2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