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测产“量”丰收 玉米飘香粮满仓
“2024年玉米新品种‘中农大201’实收面积3.28亩,鲜籽粒重3590公斤,含水量23.54%,按照标准籽粒含水量14%折算实收亩产为880公斤。”10月14日上午,在埇桥区农科所试验基地内,随着测产组专家宣读出测产结果,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置在我市埇桥区农科所试验基地的玉米品种“中农大201”进行现场机械收获籽粒实收测产,检验科研成果和夏玉米密植高产成效。
测产现场,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按照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和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指定的玉米机械粒收测产方法,工作人员首先对划定测产区域进行面积测量,随后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测产划定区域自南至北缓缓前行,将一株株籽粒饱满的玉米连秆带穗卷进机器中,待到谷仓装满,便会把颗颗饱满的玉米粒输送到早已在等候一旁的运输车内。收获好的籽粒还需要运往基地经过称重、计算含水量、除杂等步骤,最终计算出结果。
“从今天测产的结果来看,大规模种植优良品种,结合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产量达到880公斤,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表示,“中农大201”于今年6月11日种植,示范面积100亩,种植密度每亩6800株,具有大区域稳定性好、耐涝旱、果穗匀、丰产性好等突出优点。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玉米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为国家繁育一体化企业,我们将和规模化种植的大户紧密对接,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农大201’这样优秀的玉米品种得以推广。”安徽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表示,开展玉米密植高产新品种示范,探索玉米高产技术路径,对全面推进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及助力全省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测产结果,对实施‘吨半田’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攻单产、增总产,从而带动全市粮食整体增产。”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全省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提供助力。■记者 夏冕 见习记者 吴智伟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王启荣在泗县调研工业经济 10-16
-
2前8个月宿州市进出口总值40.4亿元 09-29
-
3
-
4徐商高速公路宿州萧砀段项目获核准批复 09-28
-
5宿州新增2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09-25
-
6宿州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