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
写下“晒秋”二字,竟楞怔了一下。眼前,顿时浮现出少年时的景象。那时的原野,实在五彩缤纷。黄中泛白的,是大片大片的大豆;黄黄的低下穗头的则是一垄垄的谷子;红得有些失真、高高挺立的高粱显得伟岸;如一排排哨兵般站立的玉米,穗头的米粒已崭露头角;节节开花、节节结实的芝麻,则玉女般的俏丽;青黄叶之间,一串串的黑色豆荚是为绿豆……
那时队里的场院,秋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大豆黄澄澄的,玉米和谷子,各有各的黄,各有各的神情;高粱的红似乎褪色许多,像卸了妆的旦角;绿豆的青绿,与红小豆的红艳,成为色彩的主角;一片片瓦片般瓷实的薯干,在阳光下泛起银白色的光……
至今记得当时翻场时的场景。数以万斤计的籽粒,覆盖在偌大的晒场上。过一段时间,就需要翻腾一下。只见十多个男劳力鱼贯而入,各自操持一把木锨,一边前行推堆,一边顺手将锨上的谷物翻过去,动作娴熟而有节奏,于是身后便现出似一道道小浪头滚过的晒场。只是,由于庄稼收割时间节点不同,加之晒场的限制,晒秋时常常“你方唱罢我登场”,自然就少了些比较,也少了更多色彩斑斓的美感。特别是一些产量低的作物渐渐退出农田,淡出了晒场,如谷子、黍子、稷子、麻子、高粱等。
去年秋天去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看到晒秋竟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坐落于半山腰上的篁岭依山势而建,徽派风格的房屋前、后、上、下,参差不一,却错落有致。因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用竹篾盘架晒或挂晒农作物,并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站在导游提示的角度,向前后左右巡览,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和果实便纷至沓来,跃入眼帘。直径一米半的竹篾筐内,不是艳红的辣椒,就是灿然的菊花;不是黄澄澄的玉米,就是绿莹莹的绿豆——虽人为的摆设,却恰到好处,其色彩的绚丽,更是自然天成,即便高明的画家,也难以调制出如此神奇的色彩,那么艳浓,那么可人。加之房前屋后时隐时现的柿树,早落了叶子,只剩下满树的红灯笼,更是绘制了一幅“五谷丰登”的人间画卷。
安徽歙县霞坑镇石潭,同样保留了 “晒秋”习俗。每年霜降前后数周,正是秋阳杲杲、金风送爽时节。那承载着泥土深情和农人喜悦的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灯笼柿陆续收获,田地里的斑斓渐渐隐去,另一道风景却在晴空下一一显现:院场里、门前空地、农家屋顶,铺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显摆着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晒秋,不只具有诗情画意,成为画家、摄影家追逐的素材,同样成了游人流连忘返的打卡景地。
晒秋,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农耕文明中感恩文化的畅意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八字常联袂出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即便科技昌明的当下,风雨天候依旧是不可抗力。大平原如此,山区丘陵更是如此。当人们坐着缆车一路向顶,脚下的梯田历历在目。那牛角似的一小块块田土,不只耕作不易,保持水土想来更难。在平原生活惯了的我,从心里就怵了这儿的农耕事宜,自然也徒生了对于造物主的感恩之情。当农民兄弟把林林总总的收成,一盘盘、一片片、一堆堆,向上天呈现,那种从心里来的感激与称谢,也一一和盘托出,淋漓尽致。
有《晒秋歌》就唱道:坡连坡来丘接丘,三月下种八月收。勤作山来细浇园,五谷丰登年年有。芝麻开花节节高,你收秋来我晒秋……
哦,晒秋,晒秋!
■ 刘效仁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法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09-23
-
2
-
3
-
4宿州市出台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四项实施细则 09-19
-
5市财政局“小补贴”推动“大消费” 09-18
-
69月18日宿州市将举行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