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改出良田“稻”路宽
9月9日,在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成片的稻田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伴随着一阵旋翼转动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沿着稻田匀速飞行,精准高效地将药剂洒向稻田。
“目前水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趁这两天晴好天气,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水稻进行管理。”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旱改水”项目付湖片区技术负责人王天宇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打药模式,无人机作业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施药的安全性,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根据水稻长势,我们在药剂中添加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和免疫力,提高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为后期增产丰收做准备。”
“旱改水”项目通过盘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荒山荒地,采取改良土壤、高效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建设等综合措施,将过去分散的低产旱地转为集中连片易于耕作高产稳产的水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问起为何在当地实施“旱改水”项目?王天宇表示:“过去这块土地高低不平,田块零星分布,经前期调研与考察,付湖村紧靠新汴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旱改水’项目实施后,对补充耕地、改善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我们集团在全区实施‘旱改水’项目2个,其中付湖村流转土地面积2300余亩,种植水稻面积2000余亩,主要种植‘南粳9108’‘皖垦糯5号’两个品种。为筛选优质品种、增加品种多样性,我们还试验种植黑稻、超级稻等特色品种,计划后期根据产量、品质、管理条件等,进行品种更换,为未来水稻多样化、产业化发展做准备。去年项目实施后,亩产达到1200斤以上,产量高、品质好。”王天宇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芦岭、大店等新增土地进行‘旱改水’项目,总体水稻种植面积将达5000亩以上。” ■ 记者 邵子育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09-12
-
2宿州市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85.89亿元 09-09
-
3宿州市财政下达水利项目资金2.72亿元 09-06
-
4“券”动市场热力值 激发消费新潜能 09-02
-
5宿州市“券”力出击 激活汽车消费引擎 08-30
-
6算力“突围” 乘“云”而上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