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长淮奔流,丰功永在。彭雪枫将军殉国80周年之际,全体拂晓报人缅怀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致敬这位《拂晓报》创始人——

彭雪枫:雪映千秋业 枫染万山红

2024-09-11 16:5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1907年9月9日,他在镇平县七里庄呱呱坠地;1944年9月11日,他在夏邑县八里庄英勇殉国。短短37年的人生历程,他走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并走进历史深处,走入人们心中。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为他隆重举行纪念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赞他为:“共产党人好榜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一世英名,万古流芳。他就是我军抗日名将彭雪枫。

彭雪枫将军

矢志向党永追随

“我们要继承彭雪枫将军遗志,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用优异成绩告慰先烈、报效祖国。”日前,在宿州市彭雪枫纪念馆,一群前来参观的学生发出由衷感慨。

少年壮志、以身许党,文韬武略、立足敌后,挥师西征、血洒中原……纪念馆内,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珍贵图片,记录着彭雪枫将军光辉的一生。

生于灾难深重、民族危亡时代的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他怀着立志报国的一腔热血,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奔走呼号、勇于斗争,并于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彭雪枫激动地说,“党就是我的母亲,革命就是我的一切”。从此,他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历程。

1932年,经过乐宜战役后,红三军团奉命在南丰、南城、宜黄一线休整。彭雪枫等率领红二师师部驻乐宜地区官仓前村,抓紧部署整训,准备迎击国民党第四次围剿。8月底,国民党军突然由北进逼,大军压境袭占宜黄。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红二师师长郭炳生妄图拖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率师直属部队和第七团于转战途中获悉这个消息后,带上随行武装潜行北上,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急行军,终于在崇仁县境内找到五团。彭雪枫当即向指战员揭露了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并亲率五团南返。郭炳生只身逃跑投降敌人,成为可耻的叛徒。接着,彭雪枫率领全师突出重围,赶赴风岗圩与陈毅部队取得联系,从而保全了红二师主力,为党立了大功。

在此次事变中,彭雪枫立场坚定,见微知著,措施得当,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红星奖章”。

攻关破敌立战功

1935年2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一路长征的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进行整编。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扑来,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并扬言要将红军“聚歼”于此。

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毛泽东通过破译的敌人电报分析判断: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有一个最薄弱的环节,那就是遵义地区,那里仅有黔军王家烈的一个多师。于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要想重占遵义城,必先攻取娄山关!这是一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谁来担此重任呢?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立刻锁定攻打娄山关的最佳人选——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接到命令后,彭雪枫立即带领部队向娄山关疾进。

1935年2月25日拂晓,当彭雪枫率部到达娄山关时,发现国民党早已布下重兵防守。他没有贸然进攻,经过实地侦察后,决定派出红十三团的两个营,分别向娄山关主峰点金山和点灯山正面强攻,吸引敌人注意。与此同时,彭雪枫亲自率领另一支部队,沿着点金山右侧陡峭山路,巧妙迂回到敌人后面,向点金山顶峰冲去,抢占了制高点。

1944年8月,小朱庄战斗指挥所。左起:滕海清、张震、彭雪枫、周纯麟、张永远。

俯瞰脚下的娄山关,彭雪枫发现派出的红十三团主力部队正在和敌人激战,于是立即命令从后面包抄的战士们一鼓作气冲下去,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当天,经过10个小时激战,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夺取了娄山关。

战斗结束,彭雪枫又率部不顾连日行军和作战的疲惫,向遵义方向猛追,最后带领部队协同红十、红十一、红十二团经过3个小时激战,全歼守军,重占遵义城。后来,又在彭德怀等率领下,占领了老鸭山,取得遵义战役的全面胜利。

娄山关大捷,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对彭雪枫指挥这次战役的真实写照。

抢渡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参加直罗镇和东征战役……陈毅、张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提到,即使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彭雪枫也从未动摇过克敌制胜的坚定信心。

处变不惊明大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热烈响应。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彭雪枫卓越的统战才能在此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1936年11月,彭雪枫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肩负着联阎抗日的重大使命再次出发。12日,彭雪枫抵达太原,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红军与晋军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彭雪枫沉着冷静,向阎锡山转达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抗战主张,促使其态度从反对到中立,再从中立转到“共维大局”的立场上来,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势力联合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公开而艰巨的合作抗日谈判。与此同时,彭雪枫与阎锡山的各种谈判也在秘密进行。

这段时间,彭雪枫一方面采取策略上的说服,将阎锡山“守土抗战”、力图自保的心理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作为谈判工作突破口,使阎锡山产生了“不亡于日,亦亡于蒋”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晓以民族大义,以火热的革命情怀,忠实转达党中央“非抗日无以图存,非抗日无以救国”的精神,使其权衡利弊,转变立场,从而为晋绥两省的统战工作打开了一条通道。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又令回到延安汇报的彭雪枫“速返太原”,就“红军开赴前线协同作战问题”再次晤阎。8月,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他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方针,以巧妙的方式和智慧说服阎锡山,使其在国家危亡之际不仅同意红军入晋,还共同商定东渡黄河的渡口、行军路线,并提供军需等后援物资。

在壮怀激烈的抗日战场上,彭雪枫高举“团结抗战”的统战大旗,广结朋友,为民请命,形成上至国民党地方军政首长、下至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的新局面。

铁骑劲旅万民钦

彭雪枫在革命生涯中,视百姓如父母,爱人民同手足,始终保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他用“前引前导、耐苦耐劳”的模范带头行动,实践了“坚定地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谱写了一曲曲敬民爱民为民的乐章。

1939年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皖东北涡河以北的新兴集。看到这里一片洼地,庄稼收成差,人民生活艰苦,彭雪枫认真思考解决方案。经过调查研究,他了解到新兴集周围方圆二三十里的一片洼地历来受灾,而离此地不远的小岭以南却收成较好。历史上因为挖沟排水问题,岭南岭北经常发生矛盾。彭雪枫立即选派干部做岭南群众的工作。最终,军民协同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后来,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在这里立碑将该排水渠命名为“雪枫沟”。

在泗洪县大王庄里有一口“新四井”,虽然村民早已吃上自来水,不再饮用井水,但依旧如祖辈们一样,爱护着这口井,因为这口井记载着彭雪枫和当地群众的一段感人故事。

194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彭雪枫陪时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到村外散步,看到一位老汉吃力地挑着一担水从庄子的西北方向走来,心中不忍。回去后,彭雪枫立刻同司令部及警卫连的同志商量,决定帮群众打口井。经过与村里干部、群众商量,最后决定对村里老井进行改造、挖深。奋战4天后,清水汩汩涌出,村民为之欢腾。吃水不忘挖井人,大王庄人为了记下新四军的恩德,为这口井起名“新四井”。

“离开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非涸死不可。”彭雪枫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深受军民爱戴。英勇善战的新四军铁骑劲旅,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文韬武略世纪春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这是重重战火硝烟中彭雪枫将军的真实写照。

1938年,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欲打过黄河,中原告急、武汉即将失守!彭雪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确立以豫东为中心,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规划。

战场上披坚执锐,斩关夺隘,战场下总结战争规律,构建系统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武装力量建设理论。在与日军、伪军作战中,彭雪枫先后撰写《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等文章,为我党我军抗击日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

彭雪枫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虽然身为军事指挥员,但在办好党报和剧团上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人们都熟知新四军四师有“三件宝”:拂晓剧团、《拂晓报》、骑兵团。

1939年秋,彭雪枫(前排左三)和拂晓报社工作人员合影。

1938年5月,彭雪枫亲自创建拂晓剧团,成为当时边区发动群众的有力工具,演出的节目深受边区军民热爱与欢迎。

1938年9月,彭雪枫创办《拂晓报》,并亲自题写报名,撰写发刊词。不论是在艰苦卓绝的行军路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彭雪枫都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等文章。他时常给报社传达党的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起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细到标题、装饰。

《拂晓报》如同漫漫长夜里一束信念之光,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推动根据地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鼓起了人们战斗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彭雪枫为骑兵团的组建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将自己心爱的坐骑——“火车头”送给骑兵团。后来,骑兵团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至1942年夏,已由原来的3个连发展为4个大队约五六百人,其威名在根据地军民心中不断提高。

不幸的是,就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带着驱逐日寇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再次奔赴豫东战场,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壮烈殉国。

功垂祖国,泽被长淮。彭雪枫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时至今日,将军殉国已80载,与烽火岁月相比,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彭雪枫将军捍卫真理、坚持原则的政治风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干,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凝练而成的雪枫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彪炳史册。

在宿州,市委、市政府深挖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雪枫精神,建成《拂晓报》报史馆,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出彩;提升雪枫中学、雪枫小学、雪枫幼儿园等办学质效,推动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发挥彭雪枫纪念馆、雪枫广场、雪枫公园等红色场馆功能作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今天的宿州,在雪枫精神的激励感召下,奋发图强、苦干实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高水平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