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古“运”新生
宿州市博物馆展示的灵璧凤山大道隋唐大运河遗址大运河地层剖面。
在宿州市博物馆,有一面千年大运河地层剖面墙令人颇为震撼。它来自灵璧凤山大道隋唐大运河遗址,长54 米、高4米,是目前国内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它各个时期的土层完整反映了运河自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一直到宋金对峙时期长达近500年的历史,构建出一幅直观的运河“时代”长卷。
汴河(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作为隋唐大运河最为重要的一段,在唐宋时期是保障封建王朝稳定与发展的国之命脉,同时极大地带动了汴河沿线城市的兴起。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在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笔下,古老的汴水逶迤千里,百舸争流。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宿州也因漕运而兴盛,成为一个舟车交汇、帆樯如林、商贾云集的沿汴重镇。
汴河带给宿州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保障汴河漕运设置宿州,开启了宿州的建城史和一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宿州因汴河而生,随汴河而兴,成为汴河兴衰变迁的见证者。
宋金对峙以后,伴随着大运河汴河漕运功能的丧失,宿州在金元乃至明清时期逝去了曾经的繁华,汴河也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目前,汴河遗址分布于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和泗县3个县区,涉及14个乡镇,其中大部分遗址被埋于地下,尚有约47公里有水河道(含世界文化遗产段5.8公里)位于泗县境内,成为珍贵的历史活化石。
宿州市境内大运河汴河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宿州城区木牌坊码头遗址、埇桥遗址、静安镇遗址、宿灵唐槐,灵璧县花石纲遗址、张氏园亭遗址和泗县十里长街、濉运口、枯河头等。
2006年位于市区西关步行街的遗址发掘,是宿州市境内首次大运河宿州段汴河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大运河汴河的河堤、河坡、河道等遗迹,为隋唐大运河汴河宿州段的历史变迁和运河漕运、维护与治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
灵璧县与大运河的渊源深厚,位于娄庄镇蒋圩村的花石纲遗址和县城内的张氏园亭见证了大运河为灵璧带来的改变。北宋年间,从大运河运往京城“艮岳”的灵璧奇石被达官贵人争相收藏;沿大运河一路南下的苏轼,因奇石在灵璧驻留,并写下《灵璧张氏园亭记》。运河漕运的发达,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因“山川灵秀,石皆如璧”而声名远扬。
泗县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泗县段是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大运河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公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宿州市区城北,有一河绕城而过,是为新汴河。新汴河自宿州市区西北戚岭子截沱河,向东汇濉河引河后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于江苏省泗洪县入洪泽湖,全长127.1公里,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新汴河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是新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于1966年11月动工开挖,1970年5月竣工。因与隋唐大运河汴河走势基本一致,故称新汴河。它不仅为周边流域万余平方公里土地增辟了排洪排涝出路,也为发展灌溉、城市供水、沟通水运提供了水源。新汴河的开挖使流域受益农田达1500万亩,其中宿州市70%农田受益,长期困扰宿州的洪涝灾害得到根本治理。
运行四十余年后,新汴河出现了河道泄洪能力衰减、堤岸涵闸安全隐患增多、泵站补水功能丧失、通航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治理。
2012年,宿州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旅游、水利科普结合起来,以打造皖北地区亲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建设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打造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同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安徽省新汴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实施宿州市新汴河治理工程。这是一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决策,2013年被列为宿州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
宿州市汴河博物馆
新汴河景区位于新汴河河畔,西起京台高速,东至宿州闸,全长14.36公里,总面积840公顷。主景区文化结构呈“一点两线”式布局,“一点”即新汴河本干源头大型标志性雕塑“远航”, 基座内设有汴河博物馆。“两线”即北岸历史线和南岸民俗线。北岸通过十三个节点广场,展现发生在宿州境内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依次是大泽惊雷、垓下之战、符离鏖兵、抗日烽火和淮海硝烟;南岸十二个广场,通过古汴遗韵、人杰地灵、艺苑民风三大板块,深度再现宿州古朴庄重、源远流长的人文和民俗文化。
一群小学生在宿州市汴河博物馆参观研学。
如今的新汴河,已经被打造成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广场集会、生态科普、防洪保安、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一个风景旖旎的汴河风光带,一个现代、时尚、绿色的新汴河,一个滨水宜居、生态文明的新兴城市使宿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传承好大运河文化,2021年宿州市开启了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项目位于宿城西关大街与拂晓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宿州城区段规划研究范围约14.5公里,西起京台高速、东至东三环,沿线串联重要板块,两侧用地功能丰富。
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分为四个区段:段一(桨声踏歌)结合周边城市、政务、文化、商业、居住功能,运用前沿技术、现代手法生动演绎运河场景,诉说运河故事,加强文化互动体验,唤回历史记忆,打造宜居宜游的文化互动体验带;段二(华灯涌城)以保护、改造、还原等手法,打造传承宿州传统文脉和古运河文化的鲜活古城历史读本,构建老城区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中心;段三(市井闲情)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市民文化生活建设,提供书画曲艺等多种地方文化及艺术交流场所,营造多彩生活游憩带;段四(绿野漫游),提升自然生态环境,增加漫步、骑行等运动休闲和户外活动场地,塑造绿色与智慧并存的创新休憩带。
宿州市大运河文化公园。(俯拍)
大运河遗址公园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的一部分,部分段已经于2023年国庆期间向市民开放,剩余段将于2024年国庆全面对市民开放。公园里,新建成的千帆广场整洁美丽,而在广场的下方,便是隋唐大运河河道遗址。建成后,昔日隋唐大运河的场景将以全新的形式得以新生。
昔日古汴水,“万尾鳞鳞汴岸舟”;今日新汴河,碧水穿城似江南。大运河像一部活态典籍,等待后人不断挖掘,也期待着我们续写千年文脉、古“运”新生的新篇章。 文/记者 徐蕾 图/记者 苏洋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