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荪”开辟“新钱景”
村民在种植基地采摘竹荪。
被誉为“山珍之花”“菌中皇后”“草八珍”之一的竹荪,本来是生活在江西、福建等多竹之地的珍稀菌种,如今却在竹林稀缺的萧县试种成功,且带来丰厚收益,为富民增收开辟一条崭新途径。
7月6日,走进萧县马井镇曲里铺村的安徽省永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竹荪大棚种植基地,但见整齐的大棚下,十几名民工蹲在覆着麦草的地垄间,将一朵朵披着雪白“纱裙”的竹荪轻轻扭摘下来,小心翼翼放入篮筐,随后进行分拣,送烘干房烘干,再打包、入库,准备外运销售。
“这5亩地的大棚竹荪,第一茬卖了不到一半,收入就已经达到2万多元。现在卖的绝大多数是烘干后的干货,每斤200元左右,等销路打开后,价格会更高些。”公司负责人赵中夫介绍。
赵中夫是萧县菌菇行业的种植高手、高级农艺师。他的永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生态农场,占地300亩,种植芦笋、羊肚菌已有多年历史,但对于竹荪,却是第一次试种。
“去年我在参加四川宜宾长宁县举行的菌菇种植技术交流大会时了解到,通过大棚也可以种植竹荪。”赵中夫说,他先后去江西抚州、福建武夷山等地考察一个多月,并在萧县科技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收获后的羊肚菌大棚开始竹荪试种。
“种植竹荪不算太复杂,只需将废弃的竹料打成粉加上木料碎屑和玉米芯,垒成20厘米高、40厘米宽的地垄,覆上少许的土,植入竹荪菌种,再盖上麦草,每天按时浇水即可。麦草的用量每亩在二三吨左右,控制好荪垄的干湿度和温度,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便可采摘竹荪。”赵中夫介绍,这几棚竹荪从今年3月份开始种,6月初就陆续成熟,每天能摘四五十斤,可一直摘到10月底,粗略算来,每亩竹荪的收益大致在4万元左右。
“我试种竹荪,除了想增加公司收入外,还想带领家乡父老致富增收。”当问及冒着风险试种竹荪的原因时,赵中夫真诚地说。
“我们几个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法出去打工,就常年在基地里干些浇水、采菌菇类的杂活,活不重,离家又近,每月两千多元,挺好的。”公司附近陈柿园村40多岁的民工唐银环说。目前,在该基地,像唐银环一样的民工有五六十人。
“作为菜肴,竹荪不仅营养丰富,别具风味,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绝对值得种植。这次试种成功后,我们会在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尝试林下种植方式,扩大种植面积,提升竹荪产量,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种植收益,为村民开辟一条更快捷更具特色的致富新路。”赵中夫表示。文/图 张祖北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