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郑重先生打来电话

2024-06-18 11:1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那天上午,接到郑重先生从养老院打来的电话。好像有几年没联系了吧。记得上一次去先生家中,还是三年之前。三年中出行不便,便没有了往来。后来一直想去探望,听说他住了养老院,苦于没有联系方法,原先郑重先生是不用手机不碰电脑的。

到今年三月底,居然见到先生在养老院里开了公众号,刊发出一篇接一篇的大作来,才知道先生也不甘寂寞,步入了潮流。他辗转打听到我的手机号码,打了电话过来。听到他的声音,眼前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来,过往的经历也自然出现在眼前。

郑重先生的老家在安徽省宿州市的大店镇大郑家村,而当年大店公社正是我插队落户的地方。当年我在那当农民时,就听老乡口口相传,本公社有一位叫郑重的在上海《文汇报》当记者。当记者,而且在上海,而且在大名鼎鼎的《文汇报》,那是正宗的响当当的名人。

1999年春天,因为宿县地区马上要改建制为宿州市,要有舆论方面的准备,时在拂晓报社供职的我与电视台两位记者一起前往上海,采访原籍宿县地区的名人,请他们谈谈对地改市的想法与展望。我们首先就找到了郑重先生。除了采访他,还由他一一介绍和联系了邓伟志(全国政协常委)、李炳淑(京剧名家)、李从先(同济大学博导)、邹献朝(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正好出差在上海)等。后来我在《拂晓报》接连发了四篇访谈,反响很好。

其时郑重先生已从文汇报社退休,但依旧著作颇丰,他送给我刚刚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我告诉他,前段时间,拂晓报社开通讯员表彰会,会议要给与会者发点有意义的纪念品,正好,他的新书《时代风云录》出版,发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但当地书店没货,于是立马派人去徐州购买。徐州新华书店有货,但不够,书店方从全市调集,才买齐一百多本。发给参会的通讯员,他们说,这是历届表彰会上最好的纪念品。

此后,同郑重先生的交流也开始频繁。我因为主编《拂晓报》副刊,请他为家乡报纸写点东西,他爽快地一口答应,并且接二连三寄来了稿件。刊出之后,把稿费汇给他,他却退了回来,还告诉我:给家乡写文章,不要稿费,以后请不要再汇了。他的文稿都是写故乡之情,内容真切而感人,其中有三篇被收录在《拂晓报》创刊七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中。

每次春节我回沪探亲,都去看看他,2005年春节期间到他家去,他拿出刚出版的《海上收藏世家》一书赠我。这部书五百多页,五十五万字,记录了上海四十三位收藏家的收藏故事,还附有多幅精美的图片。这部书郑重先生花了两年时间写成,显示了极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和文物鉴赏水平。所以每次去他家,总会聊聊字画、玉器、观赏石方面的内容。当然我主要是听。

2008年年初,我从拂晓报社退休,春节前办完手续,回到上海,节后去看郑重先生,我说这次回来就在上海过日子了。算下来,我从1969年插队皖北,到现在满打满算四十年,而先生1956年从皖北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后一直在上海生活工作,我们两个正好反了个方向。

彼时,正好他的另一部大作《收藏大家》出版,依然是五百多页,五十七万字,印刷装帧精美,介绍的是全国十四位顶尖收藏家。他送我一本,并在扉页给我题款:仲翔同乡留念。的确,四十年过去,我对皖北的情感,好像比上海要深。

那一年,郑重先生还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为1956年入学复旦新闻系的他们这个班的全体同学编写了一本《我们这个班》,全班每一个人都把自身经历详尽记录下来,结集出版,成为新闻界的重要史料。当年我得到这本书,与插友们传看的时候,联想到我们知青,尤其是在皖北插队的上海知青,谁为我们留下过史料?留下过多少史料?

于是,2010年,我们几个人开始酝酿,要把我们的知青史写下来,让别人知道,让后人知道。这就是后来问世的三册《皖北记忆》,近一百万字。书的序言请谁写?毫不犹豫,我们想到的就是郑重先生,他老家在皖北农村,他知道那里的历史与现实,又因为他长期生活在上海,也最了解我们上海知青。当我去找他提出这要求时,他一口答应。在我们的书即将开印前,他来电要我去拿。那是先生用钢笔工工整整抄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四千多字。

三册《皖北记忆》印出之后,已到2018年,想到再过一年便是我们插队落户五十周年,半个世纪!应该将我们这些人的这五十年作一个小结。于是又筹划《沧桑五十年》一书,并请郑重先生担任这本书的顾问。一年之后,五十多万字的这本《沧桑五十年》印出,我们去先生家里送书,先生非常开心,说佩服你们的干劲。其实,郑重先生当时两部颇有分量的纪实文学作品(共一百多万字)已在香港出版,应该是我们佩服先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大约在2010年,郑重先生决定将家中的大部分藏书捐赠给老家的母校:宿城二中。他邀来学校专门管理图书馆的老师,一起在家中整理编序,挑选出几千册图书,而这些书是先生数十年的珍藏,有不少是珍贵的版本。后来我去宿州时拜访二中,看到那些书被单独陈列,公开外借,供有兴趣的师生阅读。而学校图书馆也更名为“郑重图书馆”。

与此差不多时间,他又主持编写了第二本关于母校的书:《我与宿城二中》,其中收录了他们那一届几十位老同学的回忆录,为母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郑重先生幼时在老家上过私塾。读过私塾的人一是古文底子厚,二是字写得好。先生的许多大部头作品,都是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这也让他的书法日益精进。他的书法是属于那种文人书法,有章法,有底蕴,不呆板,不张扬,让人看了舒服。

有一次我女儿的同事拿来一首唐末布袋和尚的禅诗,想让我写一个斗方,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说我十多年没拿过毛笔了,怎么写?忽然就想到郑重先生,隔几天去他家中,说了求字的意思,而先生那几天练书法正在兴头上,听说有人求字,高兴得很,还说那个诗写得真的不错。

他当即拿出文房用品,当场挥毫,一连写了好几幅,才将最满意的那幅落款给我,且还一发而不可收,又练起字来。后来我给女儿说,这是“海上第一名记”的墨宝,叫你同事好好珍惜,千万别乱送人。那天趁先生高兴,我得了外快,他为我写了一个长卷,杨万里的两首诗,篇幅长两米四,宽三十公分,裱出来应该很有气势。因为兴致高,2018年和2019年,郑重先生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举办了书法个展,很是热闹。

和郑重先生久不联系,现在见他开了公众号,接连发了多篇长文,于是猜测他进入了一个舒适理想的环境,“职业病”犯了,手中的笔又闲不下来了。郑重先生,他也肖猪,长我一旬,整整十二岁,如今虚岁九十了。那天来电话,中气十足,而且我看到他公众号里的文字,思路非常清晰。

我与他加了微信,第二天给他转发了“沧桑皖北”公众号里我写的几篇关于宿县的文章,他说这些文字最好变成纸质的,可以作为资料保存。我说《拂晓报》都刊发过了,有的还收入到宿州市政协编的《宿州记忆》一书中。他说这样好。

在电话中,先生还说起他的一本书正在印刷中,是写记忆中的皖北乡村与农民生活。他说有名气的村寨可以立传,普通乡村为什么不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点印记?这个意思,先生在原先许多文字中都表达过,想把老家,曾经贫困的乡村,印在脑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用文字告诉大家。我相信,这本书肯定精彩!

王仲翔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