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陈满意与《集美诗词大观》

2024-06-18 11:1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从快递站取回一件快递,沉甸甸的,包装也无比结实,扫视寄件信息来自厦门,我心头一热。快剪一出手,分上下两册、蓝色封皮硬精装的《集美诗词大观》赫然入目,该书的编著者为陈满意、郑文权。郑文权老师无缘结识,我对陈满意是非常熟悉的。

陈满意是安徽砀山人,农民的儿子,安师大毕业,我们相交近十五年。最早他的身份是《厦门晚报》记者,后来头衔不断增多,中国作协会员、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集美区作协副主席、集美大学艺术硕士校外指导老师等。除了荣誉增多、人到中年身体微微发福之外,务实不曾减分毫,依然在文坛精耕细作。他雄心满满,新作频出,每次交谈都说他手头有好几本书正在编写中,还有好几个主题亦在写作计划之内。

陈满意吃的是馒头,笔尖流淌的却是鱼米之乡的丰腴细腻,初以乡土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有五篇作品被选作中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2014年出版的散文集《喜鹊是村庄的标点》承继的是民国散文大家遗风,流露出好似贾平凹散文中对故土的爱恋,没有某些现代诗人装腔作势的抽象浪漫,特别引发了我这种出身农村、生活在城市的读者的共鸣。本书销量十分可观,八字以敝之:好评如鼓浪屿之潮。

毕业之后,由北而南,几经辗转,陈满意老师入职厦门晚报社,遂全家定居厦门。他热爱厦门,也钟情于当地的人文历史,工作之暇,对厦门市、对集美的历史文化进行疯狂挖掘整理。他所写的展现民国时期活动于厦门教育界名流宿儒的《集美学村的先生们》《厦门大学的先生们》,以及编著的《名人笔下的陈嘉庚》《陈嘉庚先生印象记》等都备受好评。因此,他所新写、新编的作品自然是格外让人注意的。

《集美诗词大观》是陈满意老师最新编著的作品。该书的编著费时三载,七百多页,六十万字,可谓“皇皇巨著”,姹紫嫣红的集美文化百花园又添一娇艳“国色”。

集美为厦门之一区,古誉海滨邹鲁之地,近代有华侨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建立集美学村,人文教育鼎盛已极,故名家时彦多优游生息于此,留下数量庞大的诗词篇章。《集美诗词大观》起宋迄近代,四百余位作者,收集诗词两千余篇。诗词作者有著名文人朱熹、钱穆,武将冯玉祥,贤士陈嘉庚、陈敬贤兄弟,名家董必武、黄炎培、罗家伦、龙榆生、马叙伦等。然而多数作者知名度不高,或者籍籍无名,还有少量作品属于没娘的孩子只能写佚名。

既为“大观”,自然大而全,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写景、抒情、言志、叙事、怀旧、咏物、悼亡,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诗词风格清新有之、豪迈有之,晦涩艰深者少,朗朗上口者多。正襟危坐地阅读,兴之所至地浏览,皆随己意,俱能有所得。

书提“集美”,写集美理所应当,除南宋朱熹《游蔡林社标题八景》、近人唐翰波《集美八景》外,还有一些诗读罢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如“群山屏耸一溪流,闲步青郊寄客愁。骤雨常瞒红日至,淡烟欲化白云浮。老牛入水鞭难起,小犬逢人吠不休。非是岭南烽火急,此间风景愿勾留。”(斯资深《夏日乡村闲眺》)

苏轼称颂王维诗“诗中有画”,《集美诗词大观》此类诗尤多,如“叶落山无色,潮回岸有声。浮云迷度雁,破浪讶奔鲸。”“秋风随处老,水上碧波生。日落帆收影,江空橹应声。”(郑霁光《秋江晚眺》)“残月钩初掩,群星万点摇。鸡声尖入梦,瞑色暗吞潮。渔火还江远,疏钟到耳消。乡心归更切,征路正遥遥。”(顾一尘《鹭门晓发》)

所谓“愤怒出诗人”,《集美诗词大观》豪放不羁篇章不在少数,如“又携书剑榕城去,渡海曾乘万里风。涕泪横襟何处洒?无诸台畔夕阳红。”(包树棠《送友重游榕垣》)“救亡何补诗千首,抗敌徒存笔一枝。热血不曾战地洒,空谈我耻做人师。”(温树校《书感》)

还有一些趣味十足的诗,值得一提。如钱穆《乡里》由写乡间与城市的迥异,道出个人对两种不同环境的感受,乡间“而依青山足”,城市“举头但见屋”;乡间能听“鸟”语、“泉”声、“松籁”“竹响”,城市“只闻车声輘”,末了,钱先生觉得“不如还乡里”。此诗写出一百年了,读来还能发人深思,实在难得。钱先生的作品属于文士的幽雅,书中还有大众的戏谑诗,如“东方一片彩云生,睡眠朦胧认未明。却怪晓钟来枕畔,声声催起太无情。”(梁士杰《早钟》)“席帽弓鞋臂系纱,绛唇皓齿脸如鸦。回头一笑师妃子,白昼无端见夜叉。”(邵挺《黑国美人》)

这些诗文犹如散落各处的珍珠,陈满意、郑文权两位老师将它们串了起来,令它们再次散发出文字的魅力。如今,陈满意几乎每年都有新书推出,他用勤奋和汗水耕耘着,写皖北他的故乡,也写他生活的闽南。

刘肖凯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