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牌匾背后的故事
前几天回乡,再次到我的老屋瞅瞅看看,发现墙上那幅风景牌匾蒙着厚厚的灰尘,题字和落款时间都看不清了,但即使不拭尘土,我也清晰知道它的来历,它记载了一个“光棍村”的通电故事。
1994年,我在泗县山头供电所当安全员。春节刚过,山头镇大柏村程宅庄韩树勋、柏敬文、惠方岭、赵善威四人找到我和所长,表示要集资架电。他们说,再不架电,俺们村就成“光棍村”了,村上有四五个小伙子都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介绍了对象,人家一了解俺们村还没有通电,就不再提了。那时,大部分行政村都通了电,没通电就是贫困落后的象征。其实这个村在1989年就集资办电了,请南京某电力施工队来施工的,高低压线路都架好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停工了。停工半年后,电线被偷盗殆尽,只剩下一路倾斜的电杆。电没办成,血汗钱打了水漂,村民怨气很大。此后几年,村干部不敢再提集资办电的事。
出于公心和义举,他们4个人站了出来,带头筹款,有的把自家准备建房子的钱拿出来,有的卖掉家里的粮食和树,共凑了3万多。我给他们估算了一下,需投资4.7万元才行。他们四个领头人都不富裕,都倾其所有了。不足部分怎么办?韩树勋是村庄上的医生,也是四个人中的“头”,有些影响力,他对我和所长坚定地表态:“你们先去备料、施工,我们就是摔锅卖铁,也要把钱弄齐。”后来,他又向亲戚借了6000元,他岳父把一头大黄牛卖了给他筹钱。我和所长为他们的义举而感动,决定不收他们的施工费,还申请了免除变压器贴费。
我带领十来个电工进驻程宅庄,备料、设计、施工同时进行。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们施工队自带伙食,那时没有施工机具,挖坑、立杆、架线全靠人力,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地干。在第一天拔杆时,一时找不到称手的工具,我就跪在湿泥上用手掏电线杆根处的泥巴拴绳,围观的群众看到这一幕很受感动。他们都主动当起了义务工,线路走廊的树需要砍伐的,都自己主动清理。我特意设计了简易配电房,又给他们节省了几千元。记得4月2日那天合闸送电,他们在配电房旁边放了一大串鞭炮以示庆贺。
通电了,程宅庄的人沉浸在幸福中。老村长告诉我:“通电几天了,睡在床上看着明亮的电灯,心里还感觉是做梦。”是的,“点灯不用油”是多少代人的夙愿,就在这几天变成了现实。我也成为他们心中的功臣,得到很多赞誉。数日后,韩树勋等人架着那块风景画牌匾,敲锣打鼓送到我家,弄得我村上的人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家有何喜事,许多邻居来看究竟。
程宅庄通电的消息是个大新闻,很快在十里八村传开。那些提媒说亲的又来了。程宅庄明亮的灯光如撒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星星,在那片原野闪耀,也如一团火燎向其它几个没有通电的村庄。此后,大柏、双庄通电,到1996年2月,李圩、胡庄、吴道三个行政村通电,山头镇不再有“无电村”。
恰好30个年头过去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时程宅庄每户只安装3个灯头,纯粹是为了照明,如今电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吃、用、行,样样都离不开它。“两年前,村庄干道安装了路灯,还有不少农户安装了屋面太阳能发电光伏板,发的电自家用不完,节余的能上网卖钱。当年那几个‘光棍’也儿孙满堂了。”韩树勋在电话里如此告诉我,并再三邀请我去他那里看看。这正是:通电三十年,小村生巨变。振兴早起步,祥和满家园。
傅成华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