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餐桌搬到田野
闲情在,花香鸟语皆可陶醉;逸致存,粗茶淡饭都是佳肴。
朋友一家邀了我一家去踏春,随车带了很多东西,抵达郊外的山野之间,寻了一处溪水潺潺处,在空地上支开折叠桌,铺上印花蓝布,上面一字摆开各种果脯、坚果、水果,用移动电源煮茶来喝。餐桌枕着溪流,溪流对着青山,我们在山野间听风闻水,孩童在草甸子上放风筝奔跑,满目的绿意,怡人舒适。远处,还有几头墨色的水牛,在烟霭初起的山脚水田里,让人看得心思恬静。
有人说,春天到皖南,在梯田的一侧,摆一张桌子,切一些黄瓜段,洗几棵生菜,醋泡一碟花生米,时蔬不必蘸糖,花生米也无需佐酒,周遭的油菜花已经足够香甜,眼前的风景已经足以让你沉醉。这话我信。
中国人向来喜欢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是最渴望让心灵与自然相融的。从魏晋文人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到唐诗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从刘伶的酒话绵绵中吐出来的“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到袁枚的“瓦屋几间田几亩,几生修到那人家。”蓬窗竹屋,山风旷野,是一种感召和向往。
朋友问我,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是渴望有一处院子的?
我恍然发觉,的确如此。一处院落,哪怕是在都市中,也可以支开小桌,院落一角,种一树桃花,栽一棵杏树,或者干脆是一丛翠竹、一树梅花……总之,一个院子带给人多种可能。在一树花下喝茶,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那才是快意人生。突然觉得很多国人的精神图腾都是田园主义。
我的诗人朋友阿早说,尽管我的瑞士时钟闹铃清脆,但我仍渴望把我唤醒的是16岁以前的鸡鸣。
是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推进,但在很多人的骨子里,仍装着“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于是,近两年来,围炉夜话成了一种风潮。围炉,亦是田园主义的一种返璞。鸡鸣、围炉、山野、清风和明月,都在冥冥之中导演着一场风雅。
春日,搬一张桌子到田野,需要准备一张桌子,实木的那种,最好是卯榫结构;还需要有一块好看的桌布,最好是最原生态的草木染;谁能不准备一些果品呢?最好有新挖的笋子,新割下来的菜薹,山野有嘉蔬,现在都流行有机、生态、生长环境可跟踪、可追溯;当然少不了值得交心的好朋友,最好是物质最贫乏的时候一起共患难的朋友……你会发觉,时代越是进步,我们就越需要一些简单的环境、原生态的吃食、最初的朋友。我们的生活需要科技化的累积,它让一切变得便捷;我们的心灵却需要原始化的情境,它给我们带来缓慢的氛围感和舒适度。
“有溪有竹有桑麻,隐隐烟村澹澹花。”这样的景致让人瞬间变得好安静,搬一张桌子在花下,与友对坐,瓦釜煮饭,菜根下酒,清风与明月,朝晖与夕阴,纷纷入我眼,满目河山纷纷入我怀。难得有闲情呀!闲情在,花香鸟语皆可陶醉;逸致存,粗茶淡饭都是佳肴。
赤壁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