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劲十足产业兴 唱响致富“新牧歌”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埇桥区永安镇的安徽牧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听阵阵牛叫声此起彼伏。走进牛舍,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或悠闲地吃着草料,或趴卧小憩。饲养员们在清扫圈舍路面、投喂草料、查看肉牛生长情况,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像这样的标准化牛舍我们目前共有8栋,占地约130亩,存栏2000多头。”公司技术员李颜东告诉记者,肉牛食用的饲料都是由小麦秸秆与精饲料混合搅拌而成,每天可消耗秸秆7至10吨,出栏后每头肉牛体重在1500斤以上。
记者随后来到饲料配料间,一股青草的酸香扑面而来。只见一捆捆发酵秸秆堆放整齐,粉碎机、搅拌机、撒料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秸秆要经过切碎、密封、发酵后才能投喂,以刺激牛胃反刍。”公司负责人刘明说,只要午收期间不下雨,小麦秸秆不发生霉变,都可作为饲料使用。
据介绍,为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安徽牧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埇桥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之一,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秸秆肥料化生产为关键节点,积极推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形成“秸秆-料-畜-沼-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策好,干劲足,产业旺。“今年初,国元保险推出了肉牛特色保险,我们得知后立刻给肉牛都上了保险,每头牛只需要缴纳90元保费。前段时间一头1000多斤的大牛病死了,保险公司按照每斤15元的价格,赔付了将近1万元呢。”在刘明看来,宿州地处中原优质肉牛产业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在肉牛养殖上具备天然的优势。同时,政府鼓励养殖肉牛,在政策、科技、用地、保险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让更多肉牛企业愿意在宿州落地生“牛”。
“宿州背靠长三角大市场,交通便利,适合肉牛养殖、销售,目前我们的肉牛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去年全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刘明介绍,“今年6月,我们的二期项目将建设完成,届时年出栏肉牛将达5000头。”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做大“牛产业”,为全市肉牛高质量发展奏响“新牧歌”。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有300家,肉牛饲养量达24.24万头、位居全省第二。2024年,我市将持续在“牛赛道”上加速前进、提质增量,计划肉牛饲养量达到29.5万头、出栏量12.8万头。 记者 彭序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