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公房里的故事

2024-04-03 17:26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儿时,我家的对面就是生产队的公房,坐北朝南,前后两排,大约20多间,土木结构,墙脚由砖头砌成,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房顶使用麦草苫盖,冬暖夏凉。房子不高,大人伸手即可触及屋檐。这些公房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储存粮食、管理牲口、堆放草料、推磨碾面、保管农具、召开会议,生产队的全部家当都集中在这里。公房还具有农事决策和村民们娱乐中心的特殊地位。

那时候的粮食囤积在公房内,由集体统一保管。在生产队长的监督下,粮食保管员在粮囤上口盖上锨头大的木制印章,留下不规则的痕迹,以防有人私自动用。粮库平常由铁将军把门,动用粮食的时候,生产队长授权,才可开启房门,在有效监督下出粮,然后重新封章闭门,保管严密。

生产队的牲口由牛、马、驴、骡组成,屋里屋外都建有食槽。天气暖和的时候,牲畜就拴在室外喂养;阴雨、寒冷天气或是昼夜温差大的时候,牲口就要牵到屋里管护,以防着凉受冻。一般牲口都拴在一起,相安无事,但生性凶猛的牲畜要与其它同类隔离开来,谨防伤及无辜。就说那头黑色大犟驴吧,虽说活路好,可就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见了生人就想扬蹄子弹人,除了饲养员敢于接近,其他人都避而远之,所以就单独拴在一个房间,有时寂寞也会发泄似地叫上一阵子,但无人能解它的千愁,谁让它不合群呢。幼畜一般不上绳套,可自由活动,但往往会受到孩子们的袭扰。我们这帮小孩子要是揪住那些半大小毛驴,就会搂着脖子,纵身骑到驴背上,漫无目的地奔突,寻求快乐和刺激。桀骜不驯的小毛驴常常会把我们摔得人仰马翻,捂着屁股哭爹喊娘,但这种游戏还是在热闹的村落不断上演。

天气晴好的时候,村里的劳力两人一组,在堆积如山的麦草旁,吸着旱烟,不紧不慢地铡草,把草料房堆满。等快喂完的时候,继续铡草添加,四季轮回不断。

草料房的冬天是最热闹的,好多大人孩子都聚集到这里取暖。麦草经过最初的脱粒碾压,比较柔软,扒个窝坑陷进去,密不透风,人挨人躺着,温暖又舒适。大家伙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老矮子早年跑过外流,北到黑龙江,南到江浙广,见多识广,好讲今比古,说见过两个头的绵羊,见过草上飞的蟒蛇,神乎其神。反正无从考究,也没人抬杠,大家伙一笑了之。

有时候,炒好的黄豆、蚕豆、荞麦等混成饲料未来得及粉碎,饲养员就作为香豆端上一瓢到草屋,让大家分享。夜幕下的草屋,弥漫着草料的味道,弥漫着乡村生活的气息。

为了增加牲畜的膘情,生产队敞开收购青草,并给予公分奖励。我和几个小伙伴来了兴致,也会钻进苘麻地里麻溜地撅着屁股薅草,浑身涂抹得跟泥猴子一样。我们不用盛装工具,直接把草抱到饲养员面前过秤,拿着公分条子去跟父母邀功请赏了。

那时候,乡亲们大都磨面做饭。公房里专门设立一间磨房,供大伙磨面。村里的妇女往往把淘净晒干的粮食拿到磨房,排队磨面,小毛驴蒙着眼睛,拉着磨盘不停地旋转,转了多少圈、多长时间不知道,只知道常常累得怀疑人生。大伙也不亏待它,时而会留下些许的麸皮奖赏小毛驴。磨面有先有后,轮到谁家磨面,女主人就扎着头巾,从磨碎的粮食中筛着细面;等待磨面的妇女也不闲着,而是纳着鞋底,补着衣服,拧着线坨,说着悄悄话。崔大婶在姐妹们当中扮演着大姐的角色,哪家新媳妇要是怀孕了,她就会煞有介事地揣摩说准生男孩,过一段时间又改口说是好像是女孩,反正能猜对一样。但不管是生男生女,她都要端上一面瓢鸡蛋,上门道喜,姐妹们都喜欢跟这位热心肠的大姐交往。

母亲的善良更多地表现在她的谦让,经常轮到她磨面的时候,母亲就会把机会让给带着孩子或是家里有哺乳幼儿的姐妹,同时帮着她们筛选细面,早点回家照顾孩子。

公房还有两间会议室,主席台放着一张褪了色的旧桌子,主持会议的人可坐着讲话。下面没有桌椅板凳,参会人员只能席地而坐,或靠墙蹲着,还有的人脱掉一只鞋子垫在屁股底下。虽然条件简陋,但照样开会,而且气氛热烈。有时因为意见不一,村民之间会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会场像炸了锅一样。眼看局势失控,队长立马敲了几下桌子,让大伙安静下来,然后拍板定案,毕竟生产队长是权威人士,有绝对的话语权,好多事儿还是他说了算。他办事还算公道,一般会在大家的利益面前找到一个平衡点。

会议室还经常作为传播乡土文化的鼓书场,请来民间艺人为村民说书唱戏,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冬闲的时候,附近有一个琴书艺人常常被请到俺庄子给乡亲们唱书,临走的时候,大伙会奉上众筹的山芋干、小麦等粮食作为酬劳。公房也是过往行人的免费客栈,那些走村串户售卖黄盆瓦罐、打把式卖艺的人路过我们这个村庄,天黑的时候都会在公房里借宿,感受这个皖北小村的好客之道。

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公房已荡然无存。但在我们这个村庄里留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记,是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金色田园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