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二月二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庄稼丰收。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来执行。
记得小时候在乡村,二月二是春节过后元宵节外的第二大节日,家家都要包饺子,改善伙食。过了二月二,可以说过年的一切禁忌、程序和任务圆满结束,新的一年才算真正开始。因为遵照民俗,正月里禁忌特别多,例如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不能动磨,整个正月不能剃头等等。过了二月二,剃了头以后,所有禁忌全部没有了。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真正开始了。
二月二这天,有三件事要做:第一,清早起来,父亲在院子里或大门口,用家里烧火做饭的锅灰,一圈一圈画成粮食囤形状,囤中心还撒上几粒粮食。朦胧记得粮食囤旁边还画上梯子,预示着粮食很多,五谷丰登,囤很高大。
第二件事,这天家里要炒黄豆粒吃,据大人说,是祈望今年种的黄豆不要生虫子。第三件事就是男子都要剃头。因为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虽然大多知道没有科学道理,为了图个吉利,加上从众心理影响,但凡舅舅健在的,都不在正月理发,万一真的巧合了呢?怨到自己身上不值得。从腊月底理了发,到二月二也有一个多月了,头发已经很长了,所以这一天全村男士都要剃头。那时农村剃头一般都用剃头刀子,互相借用剃刀,有时刀子不快,剃头时特别痛。直到我上学时留了“分头”,当时百姓称为“洋头”,才可以去集市上花钱用洋推子推头,洋名称叫“理发”,已经现代得很了。这天理发的人太多,有时会到天色扫黑才能排上。
想一想,那个时候的乡村虽然物质生活不丰富,但是,人们生活中有种种禁忌、希望和追求,大家热热闹闹,互相帮助,相亲相依,生活还是很有趣味的。
刘文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